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成果展示 > 研究成果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2020-05-13 10:00     来源:大数据研究所
【字体: 打印


  中国—东盟信息港(以下简称“信息港”)自2015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由打基础、搭平台阶段进入到聚生态、产效益的全面建设阶段,信息港建设已成为驱动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当前依然存在统筹推进难、缺乏专项政策和支撑要素弱等问题,亟需加大工作力度,出台落实支持政策,制定完善工作措施,聚集各类要素力量,有力推动信息港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创新发展。
  一、信息港建设进展成效明显
中国—东盟信息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一核一心三基地”发展格局初具雏形,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一)以规划政策为引领,体制机制优化取得新突破。政策驱动层面,根据国家关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1+4”系列文件,为推进信息港建设提供强有力政策体系支撑。体制机制层面,成立了信息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信息港建设指挥部,制定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指挥部工作规则》《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指挥部信息报送机制》等工作运行机制,为信息港的推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支撑。
  (二)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规划的82个重点项目中,截至2019年12月底,建成或投入运营18个,开工建设41个,项目开竣工率71.9%。多个重点项目入选国家部委试点示范,如“桂建通”实名制管理平台荣获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通信施工行业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等项目列入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有力带动了信息港建设。
  (三)以招商引智为抓手,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截至2019年底,南宁核心基地累计筹建数字经济类项目108个,完成投资达301.87亿元,初步形成五象新区、高新区、青秀区等数字产业集聚区;钦州副中心已入驻100多家互联网、云计算及电商、物流企业;北海引进京东云、新奥南方总部等行业龙头企业约2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75.8亿元,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营业收入150亿。组建成立了信息港数字经济产业智库联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信息港云端智能创新产业研究院、信息港数字文化研究院等合作研究平台,为信息港提供智力支撑。
  (四)以构建生态为重点,壮大数字产业新动能。信息港“国字号”工程平台作用持续增强,吸引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浪潮等数字经济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广西投资,推动智能手机、国产计算终端、服务器等数字化产品填补了我区行业空白,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数字产业发展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在我区加速聚集,南宁、钦州、北海、柳州、桂林等五大数字经济示范区初具规模,广投数字经济示范基地等数十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快速发展、数字广西集团等一批本土数字经济市场主体迅速成长,数字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蓄壮大,成为推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以互利共赢为导向,开放合作拓展新空间。信息港启动建设以来,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和首届中国一东盟人工智能峰会;赴泰国、印度、新加坡宣传推介,促成8项合作协议签署;通过中国一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泰国、老挝等9个东盟国家分别建立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积极探索“共建·共享·共赢”的信息港建设新路径,广泛拓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新空间。
  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信息港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推进抓手、政策落实、支撑要素等层面也面临诸多问题,亟需施策破解。
  (一)信息港统筹推进缺少工作抓手。国家层面,部委、自治区间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建立,未能依托中国与东盟已有对话机制与合作平台,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国内外工作机制和对话联席机制;自治区层面,部门之间工作合力尚未充分发挥,未能统筹协调和激发各方要素在信息港有效汇聚、创新应用;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各地各部门参与建设积极性需加强;监督制约手段不够,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
  (二)支持政策难以落地见效。目前,我区已出台的《关于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若干措施》中有关总部基地、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的公共服务云平台与共享经济平台、云服务券、人才等奖励或补助资金相关支持政策,但未明确奖补资金来源,涉及补助资金难以兑现。自治区层面尚未出台涉及财政扶持、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信息港建设专项支持政策。
  (三)支撑要素有待加强。信息港的建设离不开区域数字设施、人才、东盟元素等基本要素支撑,广西在各要素资源与贵州、福建等省市相比不占优势,数字经济规模小基础弱,产业数字化滞后,缺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人才,落地企业面临“招才难”等问题。信息港在建项目缺少东盟企业参与,缺乏东盟元素,而广西面向东盟的数据资源过度分散、数字化程度低,导致尚未整合形成面向东盟的信息共享“拳头”资源。
  三、对策建议
  (一)抓政策引领,深化跟踪落实发挥政策效益。聚焦信息港建设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围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政策创新力予以支持。一是以“项目落实”为目标,重点在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项目融资上进行政策创新。以政策红利释放建设红利,促进扩投资、促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二是动态更新信息港招商引资政策,建议定期开展全国乃至东盟国家招商引资的最新政策与最优政策研究,并进行对标调整,重点动态更新龙头企业引进、投资基金引聚的优惠政策上,确保中国-东盟信息港招商引资政策更具竞争力。三是研究出台信息港核心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围绕降本增效,从企业减税、平台运营、创新支持、成本再降、人才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出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二)抓工作衔接,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多层级、全方位的资源沟通整合机制。一是建立国家各部委与广西合作的信息港部区共建机制,定期由自治区领导牵头组织网信办、大数据发展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厅、通管局主要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与国家各部委开展深度沟通,共同争取相关支持与指导;二是加深加固大数据局与自治区网信办、发改委、工信厅、通管局等多部门的双边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并立好绩效考核棒,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三是充实中国—东盟信息港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力量,支持和鼓励设置流动岗位,引入企业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到管理处工作或参与项目建设等,精准用才,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推动难等难题。
  (三)抓要素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以优化“资智才”要素配置为关键抓手,推动信息港建设全面升级。一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抢占数字产业发展先机,利用大湾区优质的创新链、产业链等资源,在广西布局基础型数字技术转移示范区,与国内企业在东盟国家海外生产基地形成上下游配套,构建信息港协同创新圈;二是建立各类高端科研机构引入机制,支持设立数字经济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院士工作站等,构建以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创新联盟;三是实施信息港人才“培引聚”工程,开展企业冠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候鸟型、银发型、双休日型的柔性引智新模式,鼓励各园区建立“项目+技术+人才+基地”的招商引智机制。
  (四)抓项目优化,推出标志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学习借鉴深圳、杭州两地做法,踩准产业发展的风口,在引领产业的起飞点、放大区位优势的结合点上,策划一批标志性信息产业合作项目。一是以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优化信息港重大项目结构。以补足社会资本、东盟力量与平台运维、合作生态短板为目的,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围绕港产城综合体(信息港+产业集群+智慧城市)、岸产城综合城(智慧口岸+产业集群+智慧城市),以智慧服务为切入点,打造一批直接关联东盟、市场主导的项目群,组织行业商协会、工信等产业主管部门力量,共同在融合国家地缘战略与地方智能型经济发展、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智慧枢纽上,策划1-2个有一定体量与带动力的标志性项目,并突出东盟参与和东盟元素,以样板示范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