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我区数字经济“进”的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一季度我区数字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22-05-18 08:00     来源:数字经济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5914.78亿元,同比增长4.9%,比全国增速高0.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除新疆外)经济总量、增速分别排第19位、22位,GDP增速低于6.5%的增长预期,经济运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宏观背景看,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态势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良好势头,“进”的动能持续增强。


  一、全区数字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在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区数字经济发展保持韧性,总体开局平稳。数字经济指数实现三连升,3月数字经济指数(651)高于全国水平(420),环比上升9.3%,较上月前移3位[ 数据来源于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
  (一)数字化产业供给能力提升。
  一是数字化产品生产形势较好。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制造业增加值同期增速(6.3%)上升4.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5.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1.6%[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陈家芹: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稳》]。新产品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2.0%,新能源汽车增长28.5%,液晶显示屏增长8.1%[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一季度全区经济开局总体平稳》]。二是数字经济服务供给加大。全区一季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累计165.2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1.6%)34.4个百分点[ 工信部,《2022年一季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软件业务收入西部排名第4;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9%,其中,信息服务领域营业收入增长29.4%成拉动高技术服务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李洁芳:规模以上服务业开局良好》]。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24亿元,同比增长30.2%,增速排全国第3位(全国增速23.9%)、西部第1位(西部增速23.2%),全区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第一季度全区电信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二)数字经济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预计2021年全区数字经济规模超过8300亿元,同比名义增速15%[ 中国信通院]。截至2022年3月底,我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存续总量已达到1.49万家,从2019年6月的1.1万家发展至2022年3月的1.49万家,年均增长率约为11.03%,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我区2021年拟认定56家瞪羚企业名单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瞪羚企业共15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科技厅关于2021年广西瞪羚企业拟认定名单的公示(桂科高字〔2022〕17号)》;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受春节后复工复产和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活动主要因素影响,一季度,我区与数字经济领域最相关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聘人数为7752人,环比略增,该行业需求量占20个行业总需求人数的比重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第一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入。
  产业数字化深度拓展不断壮大新动能,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等领域的融合。3月融合指数为45.08,环比增速17%,其中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环比增长分别为175.78%、167.75%和75.36%。数字技术持续为传统产业赋能增效。南宁市城区香流溪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运用“农业物联网—蕉客信息管理系统”对园区进行管理,实现田间动态监测、产品生命周期全追溯。柳州螺蛳粉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形成对每袋螺蛳粉权威的、一袋一码的“互联网+螺蛳粉”全生命周期防伪溯源体系。泛糖科技“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信安全中心“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为广西唯一入选案例[ 南宁新闻网,《广西唯一!泛糖科技“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信安全中心“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在电子商务方面,一季度,全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7.6%,同比增长5.0%,拉动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黄强发: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 总体开局平稳》]。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1月,河池都安县建立“第一书记带货驿站”,探索“第一书记主播+平台+支部+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扩大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广西新闻网,《广西都安:“第一书记带货驿站”助乡村振兴》]。3月,桂林落地广西首台运用5G+智慧医疗技术的手术直播示教一体机,实现在线手术直播、高清手术录制、远程手术示教等多种功能,助力远程手术指导与示教的精准化和常态化[ 南国早报,《广西移动今年又一批5G+创新项目落地》]。
  (四)数字经济投资增长强劲。
  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引领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6.6%[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1-3月广西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2.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倍,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3%[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林道珠: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吸引华为、东软、麒麟等80余家企业意向入园,形成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产基地和服务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园[ 中国新闻网,《广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 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来宾市工业园区“云”签约2个项目,分别与广东粤强电器有限公司、宁波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签约智能小家电生产基地项目和手机3C电子终端产品生产项目,总投资额达10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来宾市工业园区“云”签约2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二是数字经济领域投资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从自治区投资项目基本信息看,2022年一季度,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项目共148个,占总项目数比重达7.89%,超过2021年全年数字经济领域投资项目占比(5.84%);数字经济项目投资额约达1428亿元,占总投资额9.89%,高于去年季度平均占比5.8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比重持续扩大[ 广西大数据分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自治区投资项目基本信息库表]。全区各地引进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签订瞪羚、专精特新、行业领军企业延链补链项目33个,涉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芯片及军工电子元器件生产等多个领域[ 广西新闻网,《广西招商引资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五)公共服务数字化提档升级。
  一是数字政府建设更为高效协同。发布全国首创集政、商、民、客于一体的广西“智桂通”移动生态体系[ 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发布全国首创集政、商、民、客于一体的移动生态体系》]。广西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应用服务由电脑端延伸到移动端,实现企业开办由“网上办”到“掌上办”;在全国率先制定广西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出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远程评审制度,使企业足不出户可获取资质证书[ 南宁新闻网,《稳中有进!广西一季度实有市场主体超397万户,同比增长4.56%》]。政府网站逐步推动优化创新,优化人机交互体验,全区政府网站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广西数字政府建设更上一层楼》]。二是社会数字服务更加普惠。大数据精准助力疫情防控,“扫码抗疫情”健康码微信小程序已累计注册人员5359万人(覆盖广西90%以上的常住人口),累计扫码亮码量27.45亿次,数字抗疫成效显著;打造协同办公、智慧人大、招商云等超过300项数智化治理项目[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报送《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相关材料]。依托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利用公共开放数据,围绕移动应用、web应用、分析报告、小程序、创新方案、轻应用6个应用场景,形成爱南宁、乐游南宁、爱广西等140多个优秀创新应用[ 自治区信息中心]。
  (六)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一是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迅猛。一季度,拉动全区出口交货值增长较大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出口交货值增长22.6%,拉动全区出口交货值增长11.3个百分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温丹丹:工业力克疫情影响 实现稳健增长》]。1月至3月,广西跨境电商出口清单5011万票,货值34.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9%、24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提速》]。以东盟为重点的RCEP跨境产业链建设成绩亮眼,中马钦州产业园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园、智慧物联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配套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RCEP生效百日 广西高质量实施RCEP跑出“加速度”》]。工信部批复同意建设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柳州市大数据发展局,《工信部批复同意建设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二是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不断加快。截至2022年2月,中国东信围绕五大平台,已在东盟区域和除文莱以外的9个国家开展近20个数字经济领域内的项目对接及落地合作。搭建广西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信息平台、中国—东盟跨境联合征信服务平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多式联运综合信息平台等,贸易水平便利化不断提高;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中国—东盟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在全国省级大数据交易机构行业影响力、交易品类、交易规模综合排名前3,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初步显现[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报送《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相关材料]。


  二、数字经济发展亟待解决四大问题
  (一)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新技术领域规上企业动力不足。2022年一季度,在广西规上工业新入库企业230家中,所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的新入库企业数为2家,占比0.87%,企业创新活力动力不足[ 广西工信厅,《一季度广西规上工业企业突破8000家》]。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产品较少,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部分数字经济企业为中小型规模,品牌和市场规模影响力不足,多数“小而美”而非“大而强”。例如,柳州在关键领域工业软件产品和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领域匮乏,难以支撑柳州汽车、机械、钢铁等核心支柱产业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三是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短缺。囿于珠三角地区人才虹吸效应等影响,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足。在信息技术、数据治理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数量有限,缺乏高层次人才队伍;产学研合作未形成机制,在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信息化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同时,本地信息化企业科研力量薄弱,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缺人才。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整体看,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缓慢,企业信息化看不到预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传统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我区两化融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4季度,广西两化融合水平为46.9,全国排名第26,各项主要指标全国排名均在17位后[ 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2021年第4季度全国两化融合工作进展及成效》]。企业数字化应用的深度不够,不少工业企业对使用数字技术提高效率和促进转型的作用了解不够,应用路径尚不清晰;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服务业提速升级速度趋缓,受区内外多地疫情加剧影响,居民线上消费需求增速恢复趋缓。一季度,全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5.0%)增速较去年一季度(52.1%)明显趋缓;与线下零售在限额以上有店铺零售中的食杂店(21.9%)、折扣店(23.8%)、超市(7.1%)、仓储会员店(24.1%)和家居建材商店(63.6%)的零售额同期增速相比,增速明显低于线下消费[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叶志杰:居民生活秩序恢复 消费市场较快增长》《黄强发: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 总体开局平稳》]。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应用不足。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成为新基建的开发范式,我区在推进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的新型基础设施统建共用上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数据中心绿色效能有待提升。在2021年国家认定的44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中,广西只有广西北部湾银行五象总部大厦数据中心1家入选,江苏省有6家,四川省有3家。相比之下,我区数字基础设施在节能降耗绿色发展上仍有提升空间。二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亟需加快。目前广西拥有首个5G工业应用—5G智慧钢铁项目落地防城港市,仅有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等行业龙头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典型示范企业不多。龙头企业因资金、市场份额等优势优先发展工业互联网,但许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认识程度不一,中小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不高,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内在动力不强。三是基站密度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广东省5G基站达到17万座,密度为广西的5倍多;我区的4G基站建设密度略低于全国,江苏省4G基站达到38.9万座,建设密度为广西的8倍多;江苏省移动基站达到61.6万座,建设密度为广西的4.6倍[ 自治区信息中心,《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四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区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达290379辆[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财政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换挡提速》;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工作动态2022年第4期(总第15期)》],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已建成98093个[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工作动态2022年第4期(总第15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公共充电桩数量比例为2.9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车桩比达2.87:1)[ 光明网,《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搜狐网,《充电联盟:截止2022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10.9万台》],缺口依然巨大。
  (四)数据价值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一是数据汇聚总量偏少质量有待提升。各部门的公共数据存在重复、陈旧等问题,开放数据总量偏少,数据集和数据质量还无法满足实际场景应用,公共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受阻。虽然我区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省份相比,我区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旧面临着数据确权难、数据定价难、数据安全保护难、数据流通难、数据价值化较低等诸多挑战。三是数据要素融合应用落地难。目前利用开放数据形成的应用成果较少,领域较为单一,需进一步推动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


  三、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这也是我区发展数字经济的总基调总方向。当前,既要保持数字经济发展“稳”的态势,更需要加强“进”的动能。
  (一)下好新基建“先手棋”,打造数字新底座。新基建投资不仅是区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优化供给有关键作用。需把握用好中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建设”重要关键窗口期,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重大投资项目,打造集“云网端边安”于一体的数字新底座。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融合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通过增强传统基础设施的全流程数据能力,形成新的融合基础设施形态,既可实现绿色化发展,也可使数字化赋能落到实处,带动其他领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区可着重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等领域加大协同发展力度。二是注重“场景牵引”“建用并举”,以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区域、城市层面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消费结构,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结合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合理建设布局重点、次序和规模,按照供需总体平衡的原则,不断小步快走。
  (二)聚焦经济数字化转型“主战场”,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与消费服务领域相比,我区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期,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需从三方面发力:一要强化引领。支持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打通上下游数据通道,促进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二要降低门槛。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以专项资金、金融扶持等形式鼓励平台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技术服务,通过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多次复用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三要营造良好生态。释放大型企业技术、数据、服务等资源优势,在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多层次的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实现由过去产业数字化的“工具箱”“助力者”向“引领者”“资源池”转变。支持在数字经济示范区、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平台、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提供转型公共服务。
  (三)做优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服务,激活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一是做好“扶”的工作。我区数字经济领域以中小型规模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是推动我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尽快把国家层面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政策、金融扶持政策措施落地,更大范围推行“免审即享”,提高政策有效性和精准性。二是打造“活”的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智桂通”等数字平台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持续优化整合各类核心业务系统,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健全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级。
  (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进”提供生产要素支撑。当前,打破信息孤岛、盘活数据存量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基础工作。一是强化供给。需加快实施《广西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特别是在政务数据领域,加强数据资源高效共享和利用,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公共数据资源平台,构建医疗、教育、环保、水电气、就业、产业、投资、消费、贸易等行业大数据仓,形成全区共建共治共享、数据循环利用的机制。二是突出应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围绕典型业务应场景先行先试,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利用规范化和制度化,重点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工业互联网、医疗保险、交通出行等行业应用。三是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探索行业数据、与政务数据、社会资源开放协同利用机制,打造贯穿行业产业链的数据链,以更广泛的数据资源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执笔人:黎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