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1-11-30 13:00     来源: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服务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世纪疫情与数字化变革交汇,推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步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广西作为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支点,持续推进与东盟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合作,建成了一批面向东盟的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等平台,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合作主体弱小、东盟国家参与度低、产业集群尚未成熟等问题,亟待深入推进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广西与东盟在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合作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数字技术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广西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外向型合作,面向东盟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开展北斗导航、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数字技术应用。截至2021年11月,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工程13个。基于北斗高精度的中国—东盟跨境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已在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缅甸5个东盟国家进行示范应用。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老挝、柬埔寨、缅甸全部建设目标。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均使用中国品牌硬件和云平台3.0,是中国技术及标准“走出去”的示范项目。基于eSIM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技术在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进行了商用推广,实现新增收入超2.4亿元,新增利税超1440万元。广西建成运营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6大创新中心,培养7000余人,覆盖企业近800家,院校超30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企业增至2600多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新加坡南洋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广西南洋科技创新中心。

  (二)数字产业合作多点突破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与更新迭代,数字产业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产业合作呈现多点突破的特征。截至2021年11月,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已汇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需求971条、科技成果3561条、专家3835名、协作网络成员2619家,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技术转移提供信息化支撑。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已成功引进22家企业入驻,其中,11家实地入驻,11家企业以飞地形式入驻,累计注册资金超18亿元,同时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东盟电视周、视听传播峰会暨视听(科创)产品展示交易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克服疫情影响,突破地域限制。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正在推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桂林银行、太平保险等机构入驻。中国—东盟科技城加快建设,吸引国内高端创新主体、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及东盟科技创新合作核心网络成员入驻。中国—东盟信息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完成国内技术交易额2300万元目标。

  (三)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随着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加快建设,大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到广西投资落户。广西正成为我国与东盟在数字技术创新研发、示范应用、产业转化、生产制造方面的新高地。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等市形成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集聚区。南宁市积极打造电商网络直播聚集区,引进跨境电商企业107家,截至2021年10月交易额同比增长266.7%。柳州市智能制造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柳钢“数字孪生系统项目”获国家工信部肯定推广。桂林市坤弘量子公司和深科技2021年产值均将突破30亿元。北海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区第一。钦州市华为数字小镇累计入驻企业200家,2021年底将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财税收入超6500万元。钦州市港创智睿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入驻开工建设并实现部分生产线试产。


  二、存在问题

  广西面向东盟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合作主体弱小

  面向东盟的数字合作这一巨大市场,广西合作主体仍显稚嫩弱小。一是国内龙头企业核心资源未迁入广西。华为、浪潮、阿里、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近几年相继落户广西,力求拓展国内与东盟市场,但其核心生产研发团队及服务团队并未向广西市场布局,面向东盟的数字服务与产品难以从广西出口。二是广西企业核心竞争力仍待增强。数字广西集团、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是广西面向东盟发展数字合作业务的重要主体,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核心技术与产品缺失等因素,未具备面向东盟开拓数字合作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三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尚未完成。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投资集团等国企是面向东盟构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与平台的主要合作主体,玉柴、柳工等制造企业是面向东盟延伸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主要组成主体,但部分传统平台与制造企业自主数字化技术研发与改造尚未完成,无暇开展面向东盟的数字合作业务。

  (二)东盟国家参与度低

  中国—东盟信息港五大平台建设基本由我国主动推进,东盟国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东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积极性尚未激活。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中心难以采集东盟数据。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基本面向国内市场。东盟元素的缺位使中国—东盟信息港难以形成跨国信息共享、数据融通的国际数字信息大通道。

  (三)产业集群尚未成熟

  在中国—东盟信息港与数字广西建设双重战略下,南宁、钦州、北海、桂林、柳州5市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产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但距离形成规模型联动式的产业集群仍有距离,产业低端化碎片化独立化问题突出。广西现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以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为主,参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市场主体少,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面向东盟形成释放可持续的数字经济合作动能。广西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链条上下游并不完善,链条短、供应链断点问题明显,数字经济企业共融共生的集群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数字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做大做强做优广西企业,支持广西企业与国内以及东盟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国内国外龙头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核心技术,在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金融等领域,打造更高品质、更先进水平的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

  (二)深入开展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合作

  一是以中国—东盟信息港重点项目为抓手,优化调整项目库,提高与东盟直接合作的项目比例,增强信息港项目建设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发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机构作用,加强与东盟高校、企业、联盟等合作,积极与印尼、老挝、缅甸、菲律宾及新加坡5国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中国—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三)拓展面向东盟的重点行业数字化应用

  实施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示范行动,在政府服务、城市治理、新消费、跨境贸易、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形成开放共享生态,打造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场景,为企业拓展东盟数字技术应用市场提供应用示范。支持中国(广西)—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智慧渔场”建设,推进“一键游广西”与东盟国家企业、平台合作,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医疗合作平台和远程医学中心建设,开展与东盟国家线上教育和联合办学,深化边境数字抗疫合作。

  (四)培育面向东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标杆企业

  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支持数字技术企业发展,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面向东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聚焦操作系统、开源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自主可控、产研一体、开源开放、软硬协同的标杆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批数字化赋能的智能智造标杆企业。

  (五)加快东盟境外数字示范园区建设

  与东盟境外园区优先在科技研发、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领域开展数字化探索和建设,提升东盟园区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加强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完善东盟境外数字示范园区金融扶持体系,搭建企业海外园区建设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园区海外拓展,拓宽民企海外园区建设运营融资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依托东盟境外数字示范园区建设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发挥中马钦州产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等跨境合作园区桥梁作用,深化数字产业跨境双向投资,加快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促进面向东盟数字产业集聚。

执笔:陈善武、常伟蔚、韦杰、钟贞、宾悦、刘彬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62031950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