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多省市出台“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

2021-08-04 17:00     来源:大数据研究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近日来,各省市陆续出台有关数字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一、广东省

  (一)《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

  《规划》制定了广东未来五年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任务书”“路线图”:未来五年,广东将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为契机,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实现“三网融合”。同时,将数据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智领粤政、善治为民”的“广东数字政府2.0”,并实现“五个全国领先”:一是政务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全省政务服务渠道、服务能力、服务资源深度融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频服务事项100%实现“零跑动”、100%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湾区通办”。二是省域治理能力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构建五级联动的省域治理体系,建成“一网统管”基础平台“粤治慧”,实现行业应用全覆盖,省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政府运行效能全国领先。全面构建“指尖政府”,实现“粤政易”与内部系统100%连通,各级政府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全覆盖,政府内部“一网协同”水平持续提升。四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领先。政府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9%以上,向社会开放不少于1万个公共数据资源集,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制度规则和平台机构体系基本建立,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提升。五是基础支撑能力全国领先。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技术架构进一步完善,政务外网接入率达到90%,电子证照用证率超过80%,政府部门电子印章覆盖率达到98%,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

  (二)《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广东将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打造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平战结合、全省一体的“一网统管”体系,努力打造全国数字化治理示范省。

  《行动计划》提出,将充分依托全省一体化数字政府基础底座,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五大职能,优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实现省域范围“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到2023年,构建全省纵横联动、五级协同的“一网统管”工作体系,建成技术先进、数据赋能、灵活开放、安全可靠的“1+3+5+N”架构,实现省域治理“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三)《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引领作用显著,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实施方案》明确了四条转型路径:“一企一策”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一行一策”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普及应用,加快“上云上平台”;“一园一策”推动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加快数字化转型;“一链一策”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升级。

  此外,为落实《实施方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覆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产业园及产业集聚区数字化改造、支持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推广、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强化人才支撑、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以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九方面。

  二、浙江省

  (一)《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内,浙江将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按照“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要求,聚焦“应用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推动各地各部门各系统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流程再造、协同高效,构建整体智治体系,加快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努力使数字化改革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总体方案》提出了“1+5+2”重点任务:打造健壮稳定、集约高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开放兼容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数字政府系统、数字经济系统、数字社会系统、数字法治系统五大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革理论与制度规范两大体系建设。

  (二)《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成“三区三中心”,成为展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全面进入繁荣成熟的数字经济时代,综合发展水平稳居世界前列。数字产业竞争力全球领先,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全面变革,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全面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水平建成网络强省和数字浙江,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重要策源地,为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和高水平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三)《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数字政府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省域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作用显现。到2035年,数字化驱动政府深化改革和生产关系变革成效凸显,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健全,全面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规划》具体部署了六大主要任务:整体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构建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创新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打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完善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智能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四)《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基础设施标杆省,全省建成高速、泛在、安全、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惠及城乡的要求,数字基础设施的能级得到全面提升,总体建设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有力地支撑全省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浙江建设,成为浙江省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建成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核心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能级全面提升,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节点。实现双千兆网络城乡用户全面覆盖,建成5G基站20万个以上,5G网络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建成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低耗节能、多点联动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具备45万+个机架的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4。建成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政务云建设领先全国,建成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

  ——建成特色鲜明的新技术基础设施。率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智能中枢和数字公共底座,完成设区市的“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建设,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领跑的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平台。

  ——建成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设施。建成泛在感知、智能协同的物联感知体系,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集约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智能服务终端覆盖城乡。

  ——建成全国领先的融合基础设施。“1+N”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全面建成,建成10个以上引领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车联网、船联网、飞联网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并广泛开展示范应用。

  ——建成优良的数字基础设施生态体系。建成技术研发、产业支撑、建设运营、服务应用各环节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数字基础设施生态体系,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国内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环境。

  (五)《浙江省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委网信办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浙江省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创新高地、应用高地、人才高地,基本形成技术、应用、标准完备的区块链产业生态,成为国内区块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典范,在全国形成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浙江贡献”。

  ——实现区块链技术与平台应用创新突破。巩固与加强浙江省区块链技术创新引领优势,建立5-10个区块链研究应用中心或实验室,重点加快隐私保护、安全智能合约、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等核心技术的研究突破,建成3-5个国产自主可控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平台,软硬件国产化体系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支持浙江大学等申报筹建区块链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在浙江省数字经济效益增长、数字社会智慧发展、数字政府治理赋能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形成区块链产业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格局。深化区块链应用深度与广度,培育15家以上国内区块链领军企业,培育5家以上独角兽企业,建设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区块链产业园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和区块链产业发展先导区,形成体系化的区块链产业输出能力,实现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规模化应用,区块链产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形成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技术标准规范。发挥浙江省科研和人才优势,在应用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实现区块链专利数量50%以上增长,区块链专利拥有量保持全国前三;参与或主导区块链国际标准数量50个以上,以知识产权为载体形成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全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的领头羊。

  (六)《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5年,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球先进制造新支点、全球智能制造践行地、全国创新驱动新典范、全国绿色制造标杆地、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预期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3.3%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80万元、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累计达16%以上,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达到90。

  未来五年,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升级汽车、绿色石化、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深海空天、北斗与地理信息等重点领域未来产业,构建以杭州、宁波为两大核心引领极,联动环湾区沿海产业带、金衢丽绿色经济走廊的“双核一带一廊”空间布局,联动海洋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

  三、北京市

  (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

  《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统筹规范的城市感知体系基本建成,城市数字新底座稳固夯实,整体数据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域场景应用智慧化水平大幅跃升,“一网通办”惠民服务便捷高效,“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智能协同,城市科技开放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城市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数字经济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建成根基强韧、高效协同、蓬勃发展的新一代智慧城市有机体,有力促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支撑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高质量发展平台。

  《行动纲要》部署了六大主要任务,包括夯实智慧基础、便利城市生活、提高政务效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保障安全稳定、强化领域应用,并提出探索智慧城市产业运营新模式,建立数据专区运营单位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探索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投融资模式,建立智慧城市评估评价体系等。

  (二)《北京市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

  《实施方案》按照需求引领、科技创新、总量控制、统筹布局四项原则,将京津冀区域按照资源基础、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相适应等划分为功能保障区域、改造升级区域、适度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四大区域,推动数据中心分区分类梯度布局、统筹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主体管理、立足核心需求推动数据中心存量优化、聚焦未来规划适度支持数据中心增量发展、引导先进节能技术应用及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京津冀数据中心一体化协同发展五大重点任务。

  根据《实施方案》,今后3年,北京将通过关闭一批功能落后的数据中心、整合一批规模分散的数据中心、改造一批高耗低效数据中心、新建一批计算型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及边缘计算中心,以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目标,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数据中心发展集群。到2023年,将北京市培育成为人工智能算力枢纽、先进节能技术应用高地,建设一批高性能计算设施。保持数据中心规模增长与北京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增速相匹配。建立优势互补的京津翼数据中心集聚区,为京津翼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上海市

  (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提出,发挥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全力推动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通过产品结构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提出,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制造业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一流企业主体和高层次产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动能产业培育成势,绿色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长三角产业协同逐步增强,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三)《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算法水平总体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初步成为前沿成果丰硕、应用生态活跃、创新人才集聚的国际人工智能算法高地,为驱动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赋能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行动计划》明确了算法基础突破行动、算法应用创新行动、算法生态培育行动、算法人才集聚行动、算法社区开放行动五项主要任务。

  五、山东省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科创高地、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6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设泛在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建设泛在连接的通信基础设施、构建存算一体的数据处理体系、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设施,打造“网云端”为代表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区。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智慧交通、数字水利、能源互联网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打造全国融合基础设施示范区。

  构筑开放共融的数字科创高地。主要包括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建设数字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企业数字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从推进数字产业高端布局、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海洋产业数字化、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打造整体高效的数字政府。围绕加快政务服务模式重构、推动政府治理范式重塑、推进机关运行流程再造、实施数字政府强基工程等4个方面,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从强化数字公共服务新供给、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新格局、打造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等4个方面,全面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营造富有活力的数字生态。通过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凝聚共建共享发展合力、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营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安全有序的数字生态。

  与《规划》同时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工程化推进、坚持改革创新、突出试点示范、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宣传引导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同时,列出了2021年数字强省建设重点任务清单,作为《实施方案》附件,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单位等。


  六、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天津在新发展阶段将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天津市将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天津市将围绕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全面推行“链长制”,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以及中药等优选的1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建立“两图两库”,即“产业图谱”“招商图谱”和“重点项目库”“重点招商库”,进而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同时,天津市以“两图两库”为引导,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瞄准总部经济、龙头企业,开展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加速优质项目聚集,构建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

  七、山西省

  (一)《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重点培育未来数字、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装备、未来生活等5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全力构建主导性、先导性、颠覆性、前瞻性等4层培育体系,着力形成“5+4”未来产业发展矩阵,全面推进平台建设、人才培育、技术突破、交流合作、产业孵化、金融支持、政府服务等7大重点工程,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色、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将山西建成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规划》布局了25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一是优中培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9大主导性未来产业加速直道冲刺。二是有中育新,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能、氢能、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7个先导性未来产业推进弯道超车。三是新中求变,量子产业、区块链产业、碳基芯片、高速飞车等4个颠覆性未来产业助力换道领跑。四是无中生有,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下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智能传感及物联网等5个前瞻性未来产业着力赛道竞赛。

  (二)《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规划》提出,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碳基新材料等4类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5类支撑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5类潜力型新兴产业。到2025年,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新的经济支柱,建成信创、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合成生物产业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确保完成“十四五”转型出雏型阶段性目标。

  (三)《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

  《规划》提出了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培育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新产品“工程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取得突出成绩,新产品的数量、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全国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最终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代表、先进制造业产品为支撑的“山西制造”产品体系。

  《规划》明确提出了三大培育路径,加速打造涵盖了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17大重点领域的新产品发展全景图。一是“抢位争新,换道领跑”。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所需、山西所能”,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现代医药和大健康、未来产业等8大领域,超前布局,抢占新机,发力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新产品。二是“有中出新,直道冲刺”。聚焦“产业升级与产业链锻长补短”,在光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现代煤化工及焦化、特种金属材料等5大领域,改造提升一批稳固产业链优势的先进新产品。三是“优中育新,弯道超车”。聚焦新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绿色化”的特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轻工、数字创意、绿色建材等4大领域,做优做特一批提升消费供给品质的特色新产品。

  同时,《规划》部署7大重点任务:打通创新链激活新产品;畅通供应链承载新产品;升级产业链引领新产品;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新产品;打响山西品牌提质新产品;两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品;生态绿色发展护航新产品。

  (四)《山西省“十四五”新业态规划》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发展目标和远景目标。到2025年,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若干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智慧物流、智慧文旅、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示范带动明显增强,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到2035年,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构建形成,将山西建成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规划》聚焦“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实现高水平治理”三个维度,从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文旅、智慧医疗、数字政府、智慧交通等17个领域提出重点工作,设置6个专栏,涉及70个重大项目。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搭建共享经济服务新平台、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推动标准化和品牌体系建设6个方面强化新业态发展支撑体系。同时,提出完善新业态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业态运行监测系统等5个方面保障措施。

  (五)《山西省“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基建规模和发展水平基本满足山西省转型出雏型需要,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广泛、创新基础设施核心突破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山西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2035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协同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广泛应用,创新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全省新基建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山西版“国之重器”;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断提高,助力数字经济达到全国中游水平;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治晋兴晋强晋能力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服务均衡普惠基本形成,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发展,为山西省全面实现转型、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规划》提出了打造数字基础新底座、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基础设施新能力、构建基础设施新体系、筑牢基础设施新屏障六大战略任务,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等19项重点任务,65条具体举措,囊括5G通信网络、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政府、互联网医院、数字校园、新型智慧城市等一批重点工程。

  (六)《山西省信息通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监管能力提升、网络和应急保障建设4大任务,提出了17条具体举措,7项重点工程,明确了23个量化指标。一是超前布局新节点。《规划》围绕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抢占制高点,统筹谋划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信息通信枢纽。二是构架千兆新网络。5G是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是构建智慧社会的新基石。千兆光网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与承载底座。三是催生应用新生态。要以新基建催生新应用,快速融入百业、服务民生。赋能“互联网+民生服务”“互联网+创新创业”“云+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四是激发变革新动能。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以产业数字化、生活智慧化、治理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构建起支撑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八、安徽省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安徽省智慧旅游“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将实施“135”行动计划,集约化、一体化推进全省“十四五”期间智慧旅游建设,目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其中,“135”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安徽旅游大数据中心)、完善三大平台(“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安徽旅游产业监测平台、安徽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实施五大工程(智慧旅游三级联建工程、智慧旅游服务提升工程、智慧旅游数字营销工程、智慧旅游示范创建工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工程),从而实现“一个中心汇数据、三大平台管全域、五大工程促提升”。

  九、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有力支撑海南“三区一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规划》提出,海南将立足已有基础,提升规模质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和现代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挖掘需求潜力,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壮大南繁、深海和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南特色,优化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

  数字经济方面,做优做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跨境数字贸易等数字产业链。围绕产业数字化,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无人机、智能游艇等智能制造产业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高效农业的融合,加快“智慧海南”建设。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

  十、河南省

  《河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的33项建设任务、5项保障措施,形成了河南版“新基建”38条。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3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5G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满足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发展需求,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初步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建成3—5个重大创新平台。

  十一、辽宁省

  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发布的《辽宁省“十四五”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信息通信业22项发展指标、7项重点工程、12条具体举措。《规划》对未来五年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提升行业标准能力四方面工作任务予以明确。

  《规划》特别对5G网络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谋篇布局。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及以上地区和重点区域5G网络部署,以及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线路沿线5G网络连续覆盖。打造覆盖范围广、网络质量优、业务体验佳的5G精品网络。推进重点行业的5G虚拟专网和5G专有频率网络建设,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标杆。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建设改造具有物理隔离特效的高品质企业外标杆网络。加大5G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升级改造企业内网。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推广以虚拟专网、混合专网为主的网络建设模式。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此外,为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辽宁省还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的相关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省要形成一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应用场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显著提高,工业软件等数字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到2023年,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比例要达到43%,规上工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率达到5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人均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160台/万人。发挥沈阳、大连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创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家标杆城市、融合发展示范高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同时,辽宁省将重点培育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到2023年培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管理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培育网络化协同新业态,到2023年,规上制造业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达到35%。培育智能化制造新模式,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到2023年,智能制造就绪率较2020年提高9个百分点。发展新型智能化产品,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提高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到2023年,机器人生产规模居于国内前列,培育形成无人机、智能仪表等国内知名智能化产品品牌。

  十二、福建省

  《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发展重点:将大力实施福建“强制造”计划,提升发展能级,做强万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着力引进一批高端项目。

  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方面,突出“增芯强屏”延链补链发展,重点发展特色专用芯片、柔性显示、LED、自主计算机整机制造及以5G为牵引的网络通信等领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到2025年,全省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605546215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