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激发民营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1-06-12 10:00     来源:数字经济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已成为广西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是支撑广西数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一)我区数字经济企业九成以上为民营企业

  一方面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数量及发展活跃度均有所提升。截至2021年3月,我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约1.3万家,其中存续民营企业约1.2万家,占全区数字经济企业的97.8%。全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从2018年的10554家增长至2020年的12370家,年均增速为5.7%,存续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另一方面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实力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全国范围看,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民营企业的比重为1.4%,西部排名第5位,排在四川(4.4万家)、陕西(2.6万家)、重庆(1.5万家)和云南(1.3万家)之后。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数为3346项,仅为西部排名第1位四川(17100项)的19.6%。2020年,参与招投标活动的数字经济民营企业为142家,排名全国第19位,而四川省达到1286家(排名全国第2)。

  (二)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格局仍是一枝独秀

  按照我区数字经济发展“一核一轴三区多点”布局,从企业发展层面看,仅有“一核”形成,“一轴”作用尚未发挥。企业数量全区前3位是: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存量分别为6937家、1480家和1097家,占比分别为57.26%、12.22%和9.05%。南宁市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成为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第一梯队,辐射引领周边地区发展;其次,柳州市和桂林市存量超过1000家,位列第二梯队;其余各市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位列第三梯队。从新增企业数量来看,2020年南宁市新增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最大,新增数量为281家,占广西新增总量的47.31%,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处于数字经济产业布局一轴带的柳州市和桂林市,新增总量分别为83家和60家,占比分别为13.97%和10.10%。


  二、数字经济民营企业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深厚“土壤”

  近几年来,我区数字经济发展为新业态新模式萌芽成长提供数字化基础。截至2021年3月,在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行业分布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最多,为4999家,占比为40.19%,其次为数字经济与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融合的行业。数字经济民企不断激发新动能,我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初步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服务线上化。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出现数字化融合发展良好态势。如,立足于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的应用“爱学生”APP(广西信恒科技),普及书法教育的应用“数字书法交互设教学平台”(广西鸿芙教育),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混合式’在线综合教育平台”(南宁迈越软件)等。围绕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有“玉林智慧中医医院”(创业惠康),“凌云医公体远程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广西金庚科技),能带动数据、物流、冷链相关产业发展的“中生·穿越智慧浆云+血浆医药”(广西贺州智慧浆云生物科技)。二是产业平台化。如,面向制造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的“北海忽米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北海忽米网络科技),促进农业全流程、产业链线上一体化发展的“互联网+智慧香蕉种植与销售管理系统”(广西捷佳润科技),“水牛产业数据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广西华胥水牛生物科技)等。三是就业多样化。电商、微商发展支撑了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如,在网约配送领域,我区早在2019年就成为全国美团骑手来源10大省份之一(排名第8位)。2020年“双11”期间,广西实现网络零售额27.2亿元,同比增长29.3%,“直播+电商”模式发挥巨大作用,直播场次9040场,孵化出“速达鲜生鲜食品”“麦典旗舰店”“料酒世家”等百万人次观看的店铺主播,催生大量新就业机会。四是产业聚集虚拟化。如,猪八戒柳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以线下基地“八戒柳州园区”+线上猪八戒网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基地,截至2020年9月,有超过1400万专业人才和机构在平台注册,同时孵化了10万余家公司,在全国落地八戒工场达100多家,为企业构筑跨区域、跨产业协作、实现技术融合与开放合作创造虚拟创新环境。


  三、我区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创新力不断提升

  (一)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近年来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相关领域专利授权量逐年增长,从2018年的2001件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2277件;2020年受疫情影响,专利申请数量略微下降,但仍超过1000件,达1416件,表明广西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较强,对企业创新活动支撑力度较大。分地区来看,2020年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列,分别达636件、312件和270件,河池市专利新增速度最快,从2019年的2件增长至2020年的10件,增速达400%。2018~2020年,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专利数量与排名首位的广东省的差距从64倍缩小到57倍。

  (二)自主研发成果不断丰富

  各项支持创新政策措施的继续实施,使得民营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进。2020年1月~8月,广西重点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增长4.6%,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充足势能。在数字经济企业库中,入库企业共208家,其中属于民营企业共147家,占比达70.67%。有97家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22家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分别占入库企业的65.99%、14.97%,表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在创新载体发展方面,2020年全国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4个,其中广西有4个。


  四、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近年来,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字化人才招聘量快速上涨,从2018年的14.0万个增长至2019年的19.5万个;2020年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量略有下降,招聘量共9.6万个,在西部地区中排名第5位。截至2021年3月,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招聘量为1.7万,全国排名较2020年同期上升一位,在西部地区中仅低于四川(15.4万)、陕西(7.9万)和云南(3.3万)。其中,南宁市的招聘需求最多,招聘岗位数为1.1万个,占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字化岗位招聘需求的66.2%,对全区就业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招聘中数字化占比分别为19.5%、7.1%和3.7%,这些地区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较高,就业贡献度成效明显。从薪资水平来看,近年来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互联网招聘平均月薪也呈逐年增长,从2018年的5753元上涨至2020年7384元,增长28.3%,截至2021年3月,平均月薪达7755元,较202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五、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四个短板

  (一)企业数量增长趋势放缓,可持续能力有待提高

  产业基础仍不强,生存能力有待提升。虽然新增民企数量不断攀升,但新增数字经济民企占比却逐年减少。2018年以来,广西每年新增注册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从2018年新增1528家较2020年632家减少了896家,减少了58.6%。2020年广西新增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632家)在西部地区排名第5,仅次于四川(2168家)、云南(810家)、陕西(801家)和重庆(719家),比2018年(排名第4)下降了一位。广西新增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新增数量与四川差距较大,增长活力明显下降。分规模看,虽然我区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与民营企业的比重却逐年减少。当前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大于2000 万的企业共有1323家,比重从2018年的11.2%减至2020年3月的10.7%,减少了0.6个百分点,小规模中小型企业占比持续上升。目前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仍存在存活能力差问题。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平均存活年限虽逐年增长,平均存活年限从2018年的2.8年增长到2020年的4.0年,但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4.6年),排名相对靠后,平均存活年限在西部地区中排名第9,整体存活能力仍有待提升。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尚未形成协同效应

  从企业分布来看,目前广西数字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呈现南宁“一家独大”的局面。截至2020年3月,全区57.3%的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集中在南宁,柳州占比为12.2%,其余地区占比均不足10%。2020年南宁新增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为83家,保持领先第一的位置。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字化岗位招聘数量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向南宁集中趋势日渐加强。从企业互联网招聘来看,2020年南宁数字化民营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最多,占全区数字化民企招聘岗位的比重为14.1%,但排名第2的柳州市2020年占比仅为7.1%,其他大部分城市招聘量占比不足4%。同时,南宁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招聘本科数量最多,为5.5万人,占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招聘本科及以上数量的33.9%,远超第二名柳州(9.4%)。2020年广西信息化市场总规模已达77.6亿元,其中南宁合同金额和项目数量均远超全区其他设区市,均达全区第一。自治区本级、南宁市两者之和规模超过30亿,占项目数42%,占全区投资规模38%,其余地市投资规模大多在1至6亿之间。总体上看,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大多仍集中分布在中东和东南部地区,区域发展呈不均衡状态。

  (三)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有待加强,低端化现象突出

  在2020年广西民企100强中,第二产业入围企业最多,共59家,营业收入总额占比64.13%,与2019相比,继续占据民营企业100强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共有32家企业入围,占100强比例为32.99%,营业收入总额占比为31.2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3家,营收总额占100强企业的12.96%。2020年9月,广西8家企业入围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创下入围企业数量历史新高,虽然比去年新增了2家,但仅有一家民营企业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上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龙头带动。技术型数字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数字化关键性技术储备不足。截至2021年3月,我区共有25家上市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从经营范围看,绝大部分技术型数字经济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全区在系统集成、虚拟现实等行业形成一批在全区领先的特色企业,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范围有限,多数为“小而美”,产业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

  (四)数字人才质量不高,人才支撑力不足

  虽然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岗位招聘要求为本科及以上的占比持续上升,由2018年11.1%上升至2020年17.7%,但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26.3%)落后8.6个百分点。我区除防城港(33.3%)、柳州市(28.8%)、桂林市(25.6%)和贺州市(22.1%)的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布超过全区平均(17.7%)水平外,其他各市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总体来看,相关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较低,专业化、高技术的人才队伍仍有待建立。广西本地的数字经济企业提供岗位的月平均薪酬稳步提升,但当前薪酬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截至2021年3月,广西数据经济领域平均薪酬仅为7755元/月,远低全国平均水平(10295元/月),表明广西人才吸引力不足。在西部地区中,广西平均薪酬较四川(10325元/月)、陕西(9634元/月)、西藏(9408元/月)、重庆(8993元/月)等差距较大,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吸引力不足。


  六、对策建议

  (一)强化各项数字经济政策落地实施

我区出台的政策基本覆盖当前数字经济各主要领域。鼓励支持数字经济民营企业参与重要项目、工程和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应用范围延伸层级多(区、市、县)的领域;应用点可渗透至生产、生活多个环节;可带动上下游多个生态伙伴落户我区的项目和工程。在扶持的方式上,逐步改变单一“给资金”“给政策”的模式,重点“给市场”,筛选各市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重点项目工程和平台,全区统筹推广,打破区域市场限制。

  (二)强抓技术创新

  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磨炼“硬功夫”。支持民营企业承接科研成果项目,建立广西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基金,积极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供给制度,促进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一是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线上无物理边界的产业集群(产业园)。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数字经济示范区引进,以培育数字经济领域民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形成产业生态链,逐步打造集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为一体的的六链融合走向。二是以产业集群和电商平台为依托,打造一体化共享协作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之间互联互通,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自主权掌控及对基础性、原创性研发投入的增加,打造高效率的对接合作生态圈,实现强链补链延链。

  (四)加强数字化领域开放合作

  一是大力支持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开展经贸和技术研发合作。加大国家对外合作相关战略宣传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在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提升民营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动向能力。二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海内外招商推介会。通过引导支持企业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双循环,拓展企业生存空间,提高发展能力。



                                                  执笔:黎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589073635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