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我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全区数字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主要指标明显回升,普遍好于去年水平。
一、支撑我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1-4月,支撑我区数字经济持续恢复的工业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两大基础条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今年我区数字经济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工业增势良好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好条件。一季度,规下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89.6,分别比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提高35.3和8.3个点;1-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30.6%,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态势强劲。传统企业积极在各领域里寻求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4月融合指数为44.02,环比增长8.00%,其中工业互联网领域环比增长31.01%。
(二)新基建稳步推进激发市场新潜力。网络互联互通质量大幅提升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广西成为全国城市区域千兆光网到户的第一省份。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设立,建成后具备全国范围网间通信流量疏通能力,将极大提升网间速度和质量,提高大型数据中心接入网络的质量,为我区数据中心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迈上新台阶奠定基础,是“数字广西”建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基站建设保持快速推进,截至4月,累计建成5G基站2.9万个,光缆线路总长度234万公里;4G网络和光纤网络分别覆盖全区98%和84%的自然村,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
二、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一)数字产业化势头强劲拉动重点行业加快增长。
一是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幅较大发挥加速器作用。1-3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6%,其中,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5.5%、66.8%和61.2%,带动作用明显。1-4月,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164.48亿元,同比增长51.1%,增速排名全国第5位。全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9%,比上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占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的68.0%。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15.88亿元,同比增长32.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7个百分点。
二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拓宽市场空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活跃,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北海市、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全区的比重达到95%以上,区域聚集特征逐步显现,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保障,也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IT及互联网领域一直是高薪职位主要来源之一,2021年一季度互联网相关类别职位的平均薪酬水平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其中,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类职位平均薪酬由2020年第四季度的5464元/月增至本季度的6743元/月,环比涨幅达到23.42%。通过广西人才招聘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情况可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用人单位数为783家,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排名第1;行业需求人数为4399人,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排名第2。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和电子商务类岗位以平均薪酬7547元,在毕业生职位薪酬水平中排名第1。
(二)产业数字化深度拓展不断壮大新动能。受疫情倒逼和政策拉动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向纵深拓展,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等领域的融合。4月融合指数为44.02,环比增速8.00%,其中共享经济、智慧供应链、金融科技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环比增长分别为221.95%、68.58%、43.28%和31.01%。数字技术持续为传统产业赋能增效,一季度,全区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0.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1%。如,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获商务部认定国家数字商务企业,成为广西唯一一家获评企业。柳州智能家电产业发展加速,一季度,该市柳江区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312.17%。截至4月底,新兴工业园智能家电产业园引进中山亿佳、佛山米勒、广东美王等12家智能家电制造企业,及顺丰物流、京东物流2家生产性物流服务企业,总投资额达58.8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年200亿元以上,年上缴税收10亿元以上。横县投资370万元的“数字茉莉”种植大棚实现数字化精准管理,通过传感数据分析调整出最适合茉莉花的生长环境,如今茉莉花花期普遍延长1至1.5个月,每亩增产约100公斤,花农每亩综合增收2000元以上。
三、数字经济市场活力迸发促进供需良性发展
(一)新业态新模式萌芽发展的数字化基础稳步增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截至2021年4月,数字经济民营企业1.27万家,占数字经济企业总量97%以上。从行业分布情况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最多,为5038家,占比为39.7%,其次为数字经济与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融合的行业。
(二)数字经济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快速显现。数字经济民营企业数字化人才招聘量快速上涨。截至2021年4月,广西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招聘量为2.39万,在西部地区排名较2020年同期上升一位,在对标省市中仅低于四川(22.49万)、陕西(11.36万)和云南(4.71万)。从各市看,南宁市的招聘需求最多,为1.4万个,占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数字化岗位招聘需求的59.6%,拉动就业最为明显。其次是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岗位数占比分别为17.6%、6.9%和4.4%,就业贡献度成效明显。从薪资水平看,近年来我区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互联网招聘平均月薪逐年增长,从2018年的5753元上涨至2020年7384元,增长28.3%,截至2021年4月,平均月薪达7760元,较202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助力我区融入内外双循环
2020年,我区积极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平台建设。
(一)基础设施平台不断完善。打通中国与东盟的国际通信大通道,新增与边境、内陆中心省份的省际骨干直连链路数11条,完成率220%;省际出口总带宽达到34611.2Gbps,完成率346%;建成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工程13个,完成率260%。基础设施平台的3条国际海缆、12条国际陆地光缆、13个国际通信节点、1个国家域名CN顶级节点、1个南宁区域性通信业务国际出入口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每日标识解析量超60万次,累计标识解析量超过4亿次,累计标识注册量超1.57亿个。广西北斗综合位置服务平台已上线,推广各类北斗终端16万余台/套。中国—东盟跨境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项目已在广西、云南、贵州等10多个省份以及泰国、老挝等5个东盟国家推广应用。
(二)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拓展。完成引入、培育国际性云服务运营商10家,完成率100%;引入、培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52家,完成率104%;信息共享平台中的广投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住率达95%,入驻企业员工超过1000人。钦州华为数字小镇新建成网红直播基地、全区首个5G云招商中心等,累计落户企业超过140家;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一期)已建成机架数量368个,承载自治区本级100多个部门的650多个政务业务系统。
(三)技术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网络覆盖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完成率为80%;在东盟国家建立特色国际合作科技示范平台6个,完成率为60%。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成,与泰国、老挝等9个东盟国家分别建立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建成,建立3个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和6个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5个国家共125批次的官方机构和企业展开交流;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累计入驻企业超425家,服务业收入超231.61亿元。桂林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已成功招商引资40亿元。
(四)经贸服务平台不断升级。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物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共减去28个人工环节、33份纸质单证,减少通关时间21.5小时;中国—东盟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完成,4家支付机构在广西备案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覆盖全区的13个互市点、9家结算银行,服务互市结算超925亿元;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子平台——泛糖产品现货交易平台累计交易1376万吨,注册客户涉及27省561个。
(五)人文交流平台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跨境旅游服务平台与自治区总工会合作,全区近700家主要文旅企业已进驻,平台自有用户数超过270万。预计入驻平台的涉文旅企业总数超过1500家。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已上线运行;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合作的国内外出版机构超61家,已上线的中英文及东盟小语种版权交易图书超1700多种;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成功引进中广电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全季酒店等5家企业入驻,8家企业落户注册,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
总体来看,2021年以来我区数字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因此,要继续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增长基础,切实推进2021年数字经济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划落地见效,助力我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执笔:李静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