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

2021-04-21 12:00     来源:数字经济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广西建设战略部署,加强对我区数字经济运行监测,科学评估全区各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课题组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手段,采用基于统计数据和大数据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我区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评估,形成简要报告,供参考。


  一、评估总体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区坚决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抢抓后疫情时期数字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评估结果显示,全区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总体平均分为71.4分,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数字化治理水平、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五个一级指标维度评价分别为71.6分、69.8分、69.0分、77.1分、68.9分。


图1  2020年全区数字经济发展评估一级指标总体评分情况

  总体趋势和特点如下:

  (一)我区数字经济梯级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根据评估结果,我区14个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呈现“阶梯性”特征,但梯队阵型有所变化,差距不断缩小,形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南宁市,是本次评估中唯一高于80分的市。随着强首府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数字经济总部基地、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的建设,拥有发展数字经济良好基础,各项指标名列前茅。第二梯队由柳州市、北海市、桂林市组成,评估得分75—79在之间,柳州市的产业数字化、北海的数字产业化、桂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都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呈现竞相发展态势,与第一梯队南宁市的差距在缩小。第三梯队评估得分67—71之间,包括防城港市、百色市、钦州市、贵港市、河池市、崇左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梧州市9市,这些市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随着各市对数字化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与2019年相比,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图2 各市数字经济评估总体评分及排名情况


  (二)数字化基础能力持续升级。

  广西数字化基础能力得分71.6分,南宁市、北海市、柳州市、玉林市的得分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南宁市得分88.3分,成绩较为突出。2020年我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信息网”建设大会战,5G基站数由2019年的4439座发展到3.1万座,5G用户突破1000万,实现14个设区市主城区连续覆盖、县市区重点覆盖;4G基站17.6万座,4G网络基本全覆盖,截至2020年12月,我区移动电话4G用户达4516.2万户,全国排名第11位;每平方公里移动电话基站数由2019年的1.09提高到2020年的1.25个;移动互联网用户4799万户,比上年增加349万户,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由2019年的92.4%提高到2020年的95.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51万户,比上年增加203万户,固定互联网普及率由2019年的26.1%提高到2020年的32.1%;100M及以上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比重89.9%,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开工建设数据中心42个,承载能力达到29万标准机架。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3634万兆,全区物联网用户约1600万。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设施能力明显增强。


图3 数字化基础能力评分及排名


  (三)数字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评估结果显示,广西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分69.8分,北海市、南宁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的得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北海市得分最高,2020年北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0.6亿元,同比增长93.8%,总量和增速均为全区第一。2020年1—11月,广西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23家,软件业务收入432.4亿元,同比增长79.3%。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22.6%,信息技术服务收入411.29亿元,同比增长87.0%,增速均排全国第二。全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收入达到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72.5%,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相关研究显示,我区2020年数字产业规模指数全国排名17位,比2019年提升2位。2020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4826亿元,同比增长3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23.2%,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60.2亿GB,比上年增长42.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全年规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但规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0.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降幅收窄,由一季度的-19.6%提升至前三季度-11.2%;数字创意产业由一季度的-29.3%提升至前三季度1.8%。信创产业从无到有,华为、浪潮、金山、永中等信创软硬件知名企业落户广西,建成国产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9个生产基地。


图4 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评分及排名


  (四)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广西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得分69分,总体水平不高。柳州市、桂林市、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崇左市的得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柳州市得分83.3分,排名第一。


图5 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分及排名


  农业数字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处于前列,据《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已跃升为全国第五,跻身第一梯队。到2020年底,全区共有54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近7000个,行政村站点覆盖率达到50.7%。各市围绕智慧农业,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遥感技术+”等模式,建设螺蛳粉、芒果、茉莉花、罗汉果、养殖等大数据平台已初见成效。工业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部分领域发展出现亮点。根据《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我区两化融合指数目前位于全国第三梯队,排在第22位。我区深入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运行,日解析量全国第一。评选出自治区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5家,其中柳州市就达到11家,桂林市达到8家居全区第一、第二位。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但与先进省份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全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3.9%,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7.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但我区的网络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比全国平均水平29.8%低了23.1个百分点。2020年商务部等6部委将北海、钦州、崇左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中国(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批复设立,南宁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广西33消费节”作为电商促消费活动品牌产生较大影响力,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0年认定数字广西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企业、平台)314个,组织了第一批自治区数字经济示范区认定,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平台赋能作用日益增强。

  (五)政务及民生领域智慧应用日益广泛。

  我区数字化治理水平得分77.1分,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柳州市、崇左市、河池市、北海市、贺州市的得分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南宁市位居第一。自治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绩效评估结果显示,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百色市、贺州市、崇左市等6市处于优秀等级,优秀率43%。


图6 数字化治理水平评分及排名


  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稳定运行,功能不断优化升级,公共服务事项网办率达66.07%,提速率71.27%,网上事项办结率超过98%,“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9.52%,不动产登记和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建成“爱广西”APP、“桂人助”小程序等公共服务应用,超过28.3万个政务服务事项、421个便民服务应用实现“掌上办理”。玉林、梧州等11市与广东等4省11市实现“跨省通办”,北部湾6市实现“跨城通办”。建成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名师名校课堂进入普通家庭。全区4200多万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00多个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3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各设区市公共租赁住房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实现数据全国联网、常规业务线上办理。“桂建通”实名登记建筑农民工逾200万,代发工资359亿元。“爱广西”APP提供超90项掌上政务和生活服务,注册用户超1300万。一站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一键游桂林”“智慧高速”“雪亮工程”等一大批应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贵港连续三年入选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优秀案例。数字文化繁荣发展,3143个农家书屋完成数字化升级。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线上活动3200多场。

  (六)数字发展生态不断优化。

  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得分68.9分,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分数最低。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钦州市、玉林市、贵港市的得分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南宁市得分最高。2020年我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政务服务“简易办”等重大改革,全力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战,围绕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创新、安全保障、人才培养、标准规范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我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善,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等多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出台了《加快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各市对数字经济发展也日益重视,桂林、北海、贵港、百色、贺州、河池、崇左等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门的数字建设配套文件、规划、行动计划等;柳州市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多个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件。2020年1—10月全区数字经济领域授权专利数236项,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占全区的82%。


图7 数字经济发展生态评分及排名


  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峰会、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大赛、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国际合作投融资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国内外企业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数字广西建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数字产业应用生态圈不断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评估数据综合分析,我区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主要包括:

  (一)我区数字产业整体拉动作用有限。我区数字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对数字经济贡献度不高,占GDP比重仅为4%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业虽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规模偏小,无法发挥资源聚合优势;受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和疫情等因素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形势严峻,2020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14个设区市中只有桂林市实现正增长,现有产品结构多处于中低端,多以代工组装为主,本土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低。

  (二)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各市发展工业、农业的融合应用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应用范围有限,行业渗透度不高。根据自治区统计局调查结果,我区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涉及生产、销售等其他方面的数字化程度不高。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有冲高回落之忧,通过分析与云服务、大数据、智能化改造等相关的招投标数据发现,全区内相关招投标总量自2017年到达到峰值4752个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三)数字经济企业活力不足。我区数字经济普遍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高,发展不稳定,行业总体生存状况欠佳。当前广西数字经济企业注册资本大于1000万的企业共有1405家,占企业总量的比重为12.77%,大型企业数量占比偏低。各市数字经济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注册资本1000万以下)。新基建企业平均存续年限仅为2.44年,低于全国平均值2.59年。截至2020年10月广西新基建企业注册资本大于500万的企业共有261家,占企业总量的比重为3.1%,在全国排名较为落后,为第25位。

  (四)数字经济行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仍是我区数字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特别是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一些重点行业如新基建行业表现更为明显。另外,创新点主要集中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领域,融合应用领域的创新较少,专利分布不均衡,研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如,2016年以来广西在新基建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截止到2020年10月广西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较落后,居第21位。


  三、措施建议

  (一)聚焦一体化、全域化、渗透度强化各项政策落地实施。近年来,我区出台的政策基本覆盖当前数字经济各主要领域。下一步,围绕工业、农业、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可重点扶持具有三种特征的项目、工程和平台:即应用范围延伸层级多(区、市、县);应用点可渗透至生产、生活多个环节;可带动上下游多个生态伙伴落户我区。在扶持的方式上,逐步改变单一“给资金”“给政策”的模式,重点“给市场”,筛选各市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重点项目工程和平台,全区统筹推广,打破区域市场限制。

  (二)瞄准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进高标准“数字新基建”。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软件、制度环境和整体的数字化进程,为万物智联、智能应用奠定基础。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深化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宽带接入水平、传输速度和家庭普及率。推进全光网络演进升级,持续推进千兆广西、光纤到户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统筹推进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国家一体化数据中心西南分中心落户广西;逐步缩小区域、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提高基础薄弱地区、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宽带光纤网络通达率等,促进物联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向这些区域延伸发展。

  (三)围绕核心产业着力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综合配套体系。以鲲鹏产业和信创产业落地为契机,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北海、桂林等地打造电子材料、光电子器件、智能装备电子等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面向高端装备、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发展精密光学器件、传感器件等。做强做优软件研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应用在发展基础好的地区谋划打造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深化布局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信创计算等产业。启动“百千万工程”工业领域专项行动,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分类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四)侧重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的创新提升发展支撑力。创新人才引育政策,聚焦数字经济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从资金、住房、医保社保、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加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保障,鼓励数字专业技术人才和跨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并给予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员工创新。整合现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立覆盖数字经济创新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培养体系,对现有职称评价标准进行完善,使职称评价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能够有效结合。



附件: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评估指标说明



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评估指标说明

  2020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延续了2019年的基本框架,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一是更加突显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互联网、社会数据等对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弥补数据填报单一渠道的不足。二是更加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2019年各级各部门在实施评估工作过程中的反馈,紧扣我区一年来发展数字经济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文件,完善指标设置,提升评估科学、客观性。并多方征求专业部门和各市的意见,对指标体系合理性和数据可获得性进行了论证。三是更加体现与其他评估结果的融合应用。充分借鉴吸收国家、部委、自治区公共性测评成果,将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营商环境评估等领域的评估结果纳入本次评估体系,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提升评估权威性。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最终指标体系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权重分别为25、15、25、20、15。并细分为15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详见下表)。



执笔:覃冠玉、谢燕、黎尧、常伟蔚、张筌钧、李静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581338001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