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构建五大环境 提升五大能力 三步走促进我区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

2021-03-31 18:00     来源:大数据发展研究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国家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2020年7月,我区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块链产业与应用发展规划(2020—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块链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区块链产业发展主要目标、核心任务、重大工程、措施保障等,着力推动我区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项目落地,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我区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难、成效低等瓶颈问题,对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夯实基础、资源整合、持续创新三个层面提出区块链产业“三步走”的实施路径建议。

  一、我区区块链产业发展环境向好,区域竞争力不断加强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区块链产业市场主体迅速发展。2020年9月,链塔智库发布的“中国各省区块链政策竞争力指数TOP10”排行榜显示,我区区块链政策竞争力排名居全国第三。根据天眼查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区涉及区块链业务的注册企业共946家,2020年新增481家,增长50.85%。全区区块链领域创新创业活动活跃,涌现出了广西众享远辰、巴马蓝氏瑶、同辰云大、柳州蓝海数链等一批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的广西本土企业。同时,广西区块链科创园、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北海区块链平台、广西美港通(区块链)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相继揭牌落地;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中国—东盟5G区块链创新实验室、中国—东盟区块链应用创新实验室等区块链创新平台陆续成立运营,其中,依托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建设的广西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桂链”平台)建成运行,具备赋能各领域区块链应用服务能力;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从可信软件、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角度设立重点实验室。

  区块链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不断深化,亮点突出。在民生领域,南宁市与多家区块链领军企业在智慧政务、智慧财政、智慧医保等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全国人社系统首个“区块链+人社”综合应用平台南宁市“区块链+人社”应用平台正式发布,切实解决人力资源与社保“取证难、示证难、认证难、存证难”等问题。在金融领域,广西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获批试点以来,大幅提高银行出口融资业务的审批时效;中国工商银行梧州分行率先将“单一窗口”和跨境区块链服务平台结合,成功办理首笔跨境信用贷款。在农产品溯源领域,巴马长寿乡的优质农产品,采用区块链技术体系,将百香果、菌菇、稻米等优质农产品上链。梧州、贺州两地的茶产业利用“互联网+茶叶+区块链溯源”的模式,建立质量追溯服务保障机制。融安县建立了融安金桔标准化预分拣包装处理中心,打造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块链追溯、召回制度、电商精准扶贫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防伪溯源质量保障体系。在政务数据领域,依托“桂链”平台推进“区块链+电子证照”示范应用。“区块链+自贸区”(链上自贸)、“区块链+好嘢”、“区块链+中药材”等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加速布局。

  二、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区区块链产业发展在认知、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监管等多方面的困境亟需解决和突破。认知层面。从全区来看,目前大部分单位并没有真正认知区块链技术,重视不够,支持不足,在业务领域的探索相对较少,应用场景挖掘较少。技术层面。我区目前区块链应用才刚起步,基于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占比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规模较小,好的项目数量少。资金层面。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项目缺乏科学统筹协调,资金配置和项目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资金参与区块链项目建设力度不够。人才层面。我区薪酬制度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大,区块链人才吸引力度不够,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区块链底层技术,又懂区块链架构和经济模型设计的复合型、专业性、创新性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数据层面。数据要素的流通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础,数据治理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监管层面。现行对区块链的监管措施是局部性、暂时性的,尚未形成整体性、系统化的监管机制,标准化建设不够,区块链法律研究相对滞后等。

  三、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的要素分析

  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发展,环境要素是关键,能力要素是前提,完善政策、资金、人才、科技和市场“五大环境要素”,夯实基础技术研发、核心技术掌控、品牌竞争、营销与服务和市场价值创造“五大发展能力”是关键举措。

  完善“五大环境要素”发展基础。政策要素: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各领域产业发展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资金要素:要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人才要素: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引入区块链高端领军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学校层面来说,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区块链专业,培育本土区块链人才。科技要素:进一步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落实科技型企业优惠扶持政策,以科技助推区块链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市场要素: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加市场对区块链技术和业务的需求。以解决市场痛点为发力点,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区块链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更加便利、宽松和开放的政策环境与营商环境。

  夯实“五大发展能力”支撑水平。基础技术研发能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区块链重点实验室,提高区块链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建立区块链知识产权产业生态。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依托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及运用,激活区块链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应用技术突破的潜在能力。品牌竞争能力,在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民生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块链产业项目。营销与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市场价值创造能力,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传递价值,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和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的权利,改变互联网模式下的生产关系,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四、我区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实施路径

  坚持“统筹布局、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精准发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防范风险、规范发展”,按夯实基础、资源整合、持续创新“三步走”的实施路径,推进我区区块链产业加快发展。

  (一)夯实基础阶段:蓄力助跑。第一,先“把脉”再选型。此阶段,我区区块链产业项目落地应用可在金融、政务服务和精准扶贫三大领域重点发力。第二,进行科学的通证设计。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系统可执行的前提下,规划出清晰可执行的产业项目落地时间表,设计出科学的通证经济模型。第三,完善区块链新基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区块链新基建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修订完善有利于区块链产业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超前部署区块链产业基础设施。第四,规划产业体系。以产业联盟为基准构建生态融合体系。发挥产业项目载体作用,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项目孵化创新发展;以全产业链模式为基准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围绕区块链的上游端(硬件制造与研发),快速壮大区块链产业项目的整体规模,产业中游板块通过引进上游的龙头企业带动中下游发展;以区块链垂直领域为基准构建精品产业落地场景。围绕垂直领域建设有特色主题的区块链产业项目,实现区块链产业项目精品化落地应用。

  (二)整合资源阶段:爬坡攻坚。人才、资金、科技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前提。首先,打造规模化与靶向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区内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区块链专业学科,加强区块链基础理论教育和技术研发,规模化培养区块链人才。组建区块链青年科技人才联盟,构建服务于我区区块链产业发展的人才库。探索建立“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产业人才卡,构筑区块链行业可持续人才生态体系。其次,加大政策倾斜聚集市场化投资。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区块链应用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或政策性补贴,加大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资金投入,支持区块链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载体建设。主动对接“区块链+行业”投资新热潮,吸引市场化投资,创新投融资方式。最后,加强技术与应用供需精准对接。积极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业务需求相匹配。在研发与供给过程中,结合不同行业底层的基础框架、中间层的融合机制研发适配技术,结合业务场景需求,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三)持续创新阶段:加速发展。一是共建区域联盟共绘生态地图。从优化区块链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政策扶持,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产业联盟协同发力,公众积极参与的区块链联盟网络。在区块链联盟联动基础上绘制一张区块链产业项目生态地图,建立线上平台,开发产融对接、增强协作等功能模型,推进项目对接。鼓励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区块链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订、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促进全区区块链行业自律,构建区块链产业行业标准。二是地理标志助力创建特色品牌。以地理标志助力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价值。重点在横县茉莉花茶、南宁香蕉、玉林中药材、隆安火龙果、融安金桔等广西区域特色品牌领域,推广“区块链+农产品”示范应用,打造中国—东盟“区块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三是打造可信数字提升经济质效。构建新型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把风险防范贯穿区块链落地始终,保障数据上链不可篡改,实现可信数字化。制定跨链标准来增强链上链下及区块链应用场景转化的数据可用性和安全性,有效防范上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等问题,增加实体信息可信度,大幅降低信任成本,推动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571543584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