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我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三重突破

2020-12-22 10:00     来源:大数据应用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于2015年7月首次提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到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畴,将人工智能纳入新技术基础设施,为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广西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期,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意义深刻。我区人工智能产业虽呈蓬勃发展态势,但政策落地、核心技术弱、数据共享难、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仍制约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需要着重从产业关联关系、产业组织关系、产业结构关系上实现新的突破,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我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我区一直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18年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信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数字产业。《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向各领域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形成新的增量。《广西关于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通过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根据天眼查专业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行业领域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2065家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有着极高贡献率。

  目前,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从发展环境看,政策保障上,我区印发的《加快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中提出支持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小语种智能翻译、智能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生活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从产业布局上,全区已投入使用的产业园共有19个,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广投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等产业园区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初步形成应用成效。从应用成效看,南宁、柳州、玉林3座城市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柳州市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成了全国首条5G网络覆盖、无人驾驶、远程驾控、四位一体公开测试道路。从产业孵化上,全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级和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从人才培养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8所院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突围的新契机,为数字广西奋进“十四五”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约我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定位与区域特点结合不够紧密。广东、江苏、四川等地都根据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台有针对的战略措施,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我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布局上,对结合区域位置、传统优势产业、新型应用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程度不够,优势没能充分体现,驱动力不足。二是人工智能发展起步晚,政策配套发展不够协调。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起步晚、加速慢、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小、竞争力弱的问题突出。当前全区人工智能企业呈离散型点状分布,产业集群还未形成,集聚效应不突出,竞争力较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未显现。三是专业化综合性的人才支撑不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化、高技能、综合性等人才队伍,对人才资源的要求程度高,我区因经济发展原因其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待遇要求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有较大差距,人才引进压力大,缺口需求量大,尤其缺乏领军型人才专家队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明显不足。

  三、推动我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突破产业组织关系,培育更多竞争优势产业链。

广西是大湾区向内陆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连接大湾区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升级的关键纽带。我区应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把“东融”作为重要战略开放合作方向,依托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物联网、智能终端、电子制造装备等一批重要产业链,以“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为架构建设形成若干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形成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平板显示、智能终端、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生产力差异化人工智能发展格局,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逐步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系统。同时,做好“西向”工作,进一步强化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发展大数据中心、东南亚语言智能中心、智慧港口、智慧医疗等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突破产业关联关系,攻破更多产业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广西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库。大力引进一批人工智能软件研发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化配套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研发力量协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强化前沿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和关键技术研发供给,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主动和制高点。同时,充分发挥本地人工智能企业的作用,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协调、上下游配套完善的良性产业生态。

  (三)突破产业结构关系,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协同。探索政产学研用联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在人工智能战略性核心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把资源和要素集中投放在人工智能重点行业知识技术密集的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之间的高度协调,实现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和配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工作机制,系统研究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合理引导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集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35647786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