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发挥地理优势,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技术、贸易的深入合作,增进数字经济的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数字新高地、数字丝路的重要门户。
一、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分别从东盟地区、国内重点区域、广西三个维度进行空间布局,强调以广西作为核心支点打造“一基地、一中心、一主轴、两组团”的空间布局。明确了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平台建设重点,提出了24项重大任务,谋划了22项重大工程、46个重点项目。《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求完成的7项指标,目前已完成5项,预计2020年底还可完成1项,另外剩余1项正在继续推进。其中:基础设施3项指标已超额完成,具体是:新增与边境、内陆中心省份的省际骨干直连链路数11条(目标5条);省际出口总带宽达34611.2Gbps(目标10000Gbps);建成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工程数13个(目标5个)。信息共享2项指标也超额完成,具体是:完成引入、培育国际性云服务运营商数量10家(目标10家);引入、培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数量超过52家(目标50家)。技术合作1项指标正在进行数据统计,中国—东盟年技术交易额2020年达到100亿。人文交流1项指标,完成40%,完成与东盟国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诊疗试点已建成2个,3个正在推进(目标2020年5个)。
二、推进中国—东盟信息化合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一路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通讯服务、通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互联网服务等行业,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和重要行业影响的 IT 企业,如华为、联想、阿里巴巴、腾讯等。在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国内市场逐步趋于饱和的发展趋势下,未来的中国信息产业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进行信息产业的全球布局。
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十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中国与东盟进入全方位合作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无论经济融合还是人文交流都取得大幅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东盟双边经贸与投资逆势猛增,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尤其值得期待。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在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大数据要素市场、实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东盟推动本地区数字化转型的珍贵伙伴。
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互补优势和合作潜力。双方加强信息化合作,既有利于加快双方各自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也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不断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为此,切实深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信息化合作,加深对与东盟信息化合作产业链理解,深化双方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信息安全、数字文化、数字教育、数字旅游等领域合作,形成内外双向的产业增长模式,加快嵌入国际国内数字化转型双循环,实现数字共赢,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的区域典范尤其重要。
三、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国—东盟信息化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攻坚,打造中国—东盟国际通信大通道
1.畅通直通东盟的信息大通道。加快推进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建设,推动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建设,扩大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规模,缩短广西与东盟的网络物理距离,推动北部湾国际海缆登陆站和互联网国际转接中心纳入国家新基建项目范围,打造海陆交融、天地一体的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形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互联网转接点和信息枢纽。
2.推动新基建赋能中国—东盟信息港。抢抓中央部署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五网”建设大会战,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重点围绕5G技术应用创新,规划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教育医疗、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新基建项目,引进骨干企业和新型产品生产线,开发连接中国—东盟信息港数据资源、面向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移动智能终端、智能视听设备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持续征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性项目,筛选和推进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提升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能级,并孵化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型企业。
(二)打造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做大技术应用创新国际市场
1.强化信息技术与创新要素区内汇聚。谋划东盟布局、完善国内布局、更新创新机制与模式,汇聚国内其他省份与东盟相关的数据信息、用好先进省份的信息技术。引进国内先进地区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争取更多面向东盟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落户广西,建好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技术平台,促进国内互联网技术、产品、服务向信息港汇聚。
2.强化面向东盟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围绕数据治理、大数据交易、数据市场服务、大数据行业融合应用等重点环节,加大场景开放,提升大数据产业创新能力,做强应用融合发展能力,做大广西大数据应用和产业生态。选择跨境电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双边需求度高、敏感度低的领域推进合作,逐项突破,做多做强中国—东盟技术合作。支持建设与东盟国家共建双边合作云与行业云,构建双边信息流通的“港口”、“航线”、“集装箱”,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东盟先进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的集聚地、示范区。
(三)优化数字广西营商环境,支撑数字经济生态实现双循环
1.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开放体系。对标国际规则,打造建设中国—东盟数字贸易中心,引入有实力、可靠的投资商共同推进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集聚区,持续建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挥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平台、金融信息平台等作用,更多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需求、提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找准广西数字贸易发展的突破点,搭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科技、贸易、信息新平台,集聚整合数字贸易发展的各方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贸易发展体系。
2.积极创建国际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立足疫情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需求,力争国家在广西设立全国首个面向东盟的国际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大数据交易中心、数字贸易试验区、跨国数字技术转移示范区,面向东盟的跨境数据交易体系与跨境终端应用体系。支持广西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入推动数字贸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的创新,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实行“云服务券”、大数据中心用电等财政补贴制度,降低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企业出海成本。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跨国园区。大力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两国双园”“两国两园”跨境产业链,鼓励本土龙头企业同时在“两国双园”、跨境经济合作区注册企业或发展配套企业。围绕落实信息港战略定位,找准信息港建设与数字经济示范区发展契合点,研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用好广西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东盟“数据金矿”,以信息港建设带动全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四)拓展智慧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多领域信息交流与合作
1.深化中国—东盟多层次信息交流。加强双边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沟通对接,促进中国—东盟信息领域的战略互信和合作共赢。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等平台优势,加强经贸信息发布、品牌项目推介、科研成果展览,进一步促进双边交流、深化合作。完善“云上东博会”、“云上投资峰会”,推动高端论坛上云,建立涵盖企业、客商、项目等内容的中国—东盟投资贸易大数据库,打造永不落幕的“东博会”。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峰会、中国—东盟5G融合应用论坛、中国—东盟数字创意大赛等活动,开展中国与东盟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业态路演。
2.促进中国—东盟信息港与其他国家平台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合建设,加快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中国—东盟智慧港口、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积极开展面向东盟国际业务,增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在口岸物流、跨境电商、边境贸易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实现与港口、铁路等通关作业系统的数据对接和业务协同。积极发展跨境金融、跨境物流等新型贸易业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