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为提升在疫情期间不同场景需求下的数字社会治理能力,我区构筑了“一库四应用”[ 一库四应用是指:广西疫情防控综合基础数据库与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系统(桂战役)、疫情防控排查系统(数战役)、疫情防控自助帮扶系统(桂人助)、广西健康码体系(健康码)“四大应用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体系,将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全链条、全周期融入社会治理中,对数字化抗疫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广西数字化抗疫的实践经验
(一)数字化抗疫典型做法。
“一库四应用”是以经过数据治理的标准化、结构化、精准化的疫情大数据为底座,在此之上建设“桂战疫”、“数战疫”、“桂人助”和广西健康码体系生态圈四个疫情专项应用体系,形成了互联互通、一体协同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政府防控和公众自助的疫情数据流程“双闭环”,在全国首创“多码合一”广西健康码开放应用生态圈,构筑起了数字化抗疫新体系,进一步赋能构建广西“数据+生态”开放应用生态圈。
“一库四应用”疫情大数据分析体系为全区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疫情监测分析、联防联控、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有效整合区内的各类健康码和29个主流平台和应用,形成广西“健康码”,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地区互认,以及多码归一、一端注册、一次申报、一码通行、全国互认,大大减轻网格员管控负担,有效解决群众“一人多码”“多码混淆”和公共场所出入难等问题,为我区复工复产复学复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电子“通行证”。
(二)“一库四应用”抗疫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健康码申领人数已突破2543万、累计亮码达8.3亿次、累计访问量达13.3亿次,为群众便捷出行、健康管理和精准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疫情防控综合数据库建设中,归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公安厅、交通运输厅等数据超过2亿条。利用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疫区入桂人员手机漫游、航空、火车、住宿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在21万重点人群中精准锁定138个确诊病例,掌控疫情源头,斩断传播链条。依托疫情防控排查系统实现了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场所进行分级分类严密管控,精准掌握疫情防控风险点,及时阻断传染源。充分利用疫情防控自助帮扶系统对隔离观察人员开展救助服务、政策宣传、心理疏导等活动,有效解决社会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优质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一库四应用”疫情大数据分析体系在我区数字化战役中的成功实践,有效促进了联防联控效率的提升,着力夯实我区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二、广西数字化抗疫对数字社会治理的启示与思考
“一库四应用”疫情大数据分析体系在我区数字化战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广西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的重点方向,也是对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启示。
数字化抗疫是一项典型的政府启动和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其对数字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业务逻辑,传统的社会治理应急管理是在已知情况下对完备的设计进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分解、执行,强调的是面向静态治理的理念,而数字化抗疫展现的新型社会治理理念是强调自下而上的反馈、协同和面向流动的治理,致力解决基层问题,本质不是管制性的“填表抗疫”,而是服务性的“电子路条”,体现的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治理创新的一种创新性社会治理模式。
在日益崛起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不断加速万物互通、业务覆盖和智能升级,推动新技术手段与传统行业全景融合、高量赋能,这种发展趋势深度改变了社会治理体系,孕育了全新的智慧治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此次数字化抗疫为社会治理数字化的最新实践成果得以落地,为完善我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首先,技术规制路径下政务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融合发展,原有的社会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新的挑战与难题,而全新的技术规制策略却不断涌现,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赋能作用下,将政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提升数字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步从政务信息化分散试点建设向基础集约化、业务协同化、数据融合化的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为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数字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平台引领下数字社会治理“软硬协同”双管齐下。数字化抗疫中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移动等互联网企业打造出各类抗疫主流平台,为抗疫防疫发挥重要作用。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变革的推动下,以新业态、新模式引起的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生重要变革,势必也引起社会治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不断以先行先试的探索突破不畅的规制束缚实现创新发展,实现与政府互动共赢。特别是平台引领下的数字社会治理,由政府主导、企业平台协同作用下,夯实以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数字新基建“硬”环境基础,打造形成基于“数据+生态”模式的开放应用“软”生态圈,提升社会治理“软硬协同”实力。
再次,数字社会治理的数据安全防控问题须高度重视。数字化抗疫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建立各类疫情大数据分析模型,聚焦重点区域、重要时间结点和重点人群流动情况等,聚集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健康状况、行程轨迹等个人隐私敏感信息,数据高度集中。这些信息不仅详实,还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加以利用,可以轻易实现有针对性的商业开发并从中攫取巨大利益。但同时意味着极高的安全风险,数字社会治理必须要加强数据加密技术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强化数据管理与使用,提高数据风险管控能力。
三、广西数字社会治理未来展望
(一)探索未来数字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数据资源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关键要素,各类数据技术正层出不穷创造出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多种共生信息,也为数字交往交易提供更多便利与应用场景空间,因此亟需构建一种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利益、设定相应监管标准和经济鼓励的“数据体系”,引导数据提供方、使用方能够合法有效地提供、获得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利用,既使公共数据易于获取,又能保障数据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为探索发展数据交易、挖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提高政府现代化数据监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数字社会治理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数据中台”。未来数字社会建设对数据治理工作的载体和技术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有必要探索建立基于“一张网”覆盖全面、动态跟踪、指标齐全的新型数字社会治理“数据中台”,利用数字技术将人、地、物、事、组织及其变化信息等全部纳入对应网格,构建推动政府层级间、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将个人-部门-单位-社区-街道-县区-设区市-自治区-国家八级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为用户和平台两级的扁平化社会管理模式。加快构建基于数字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社会管理、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建模分析,并利用数据态势感知技术研判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发生的概率及影响,推动实现智能化预警预报与精准化的应急干预功能,打造形成“数字技术+治理”的智能决策、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的数字社会治理新模式。
(三)筑牢“制度+技术”的“数据安全”。技术创新是保障数据安全最好的“锁”。 要加快健全规范重点领域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落实数据监管责任,明确数据流通共享的数据权属主体权利和义务。强化数据流通共享技术和数据保护前沿技术研发开发,采用加密脱敏、病毒防护、数据授权、访问控制、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共享开放有效运转,以技术赋能数据安全管理,激发“数据加锁”效能,筑牢“制度+技术”的安全屏障,促使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环环相扣,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推动数据安全治理。
(四)加强构建基于服务民生领域“数字关怀”。 未来数字社会治理中,公共服务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数字信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与社会生活广泛渗透融合,基于弱势群体如何跨过“数字鸿沟”成为数字社会治理的新问题。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加快探索建立一种基于民生服务的数字关怀的体制机制,寻找数字关怀的实践路径和创新突破点,政府部门也要建立数字关怀的政策风向标,通过多种手段优化公用服务,满足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等群体的信息素质需求,帮助弱势群体跨过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促使老年人等群体跟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浪潮,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数字社会建设,提高生活品质,进而弘扬人性价值,增进人们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平、平等、权利,并确立新形势下的“数字正义”,而非被数字社会生活“边缘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