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研究

发展势头强劲 四个痛点仍待破解——广西“三新”经济发展趋势大数据分析报告

2020-10-13 10:00     来源:大数据分析课题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显示出巨大发展活力与潜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报告基于相关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互联网招聘数据、企业招投标数据、专利授权数据、裁判文书数据等共计3320万条数据,对广西“三新”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广西“三新”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强创新、稳就业、促转型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产业基础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不足、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夯实产业基础、促进地区产业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规则等四点建议。

  一、广西“三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一)“三新” 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增长迅猛

  伴随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活力的进一步激发,“三新经济”已成为广西稳增长促优化的关键力量,相关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企业工商注册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全区“三新经济”领域新注册企业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图1),截至2020年9月,全区在“三新”经济领域存续企业共5.49万家,较2019年底增长30.0%,存续企业数在主要对标省市(对标省市包括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中排名第4位(表1)。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增相关企业1.28万家,已超2019年全年新增量1.22万家。

  分地区看,截至2020年9月,南宁现存“三新”经济企业22764家,占全区总量的41.46%,是全区“三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柳州市、桂林市分列二、三位,“三新”经济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2%和9.1%。从增速看,百色市、北海市、柳州市“三新”经济企业今年增长最快,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34.5%、34.3%、32.6%(表2)。分领域看,现代信息传输服务、互联网零售业领域的企业数量最多(图3),占广西全部“三新”经济企业的38.0%、21.3%。在今年新增的“三新经济”企业中,现代信息传输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企业占比最多,分别占新增企业的40.20%和20.23%。分所有制看,在全区现有5.49万家“三新”经济企业中,民营企业高达5.43万家(占98.89%),是推动广西“三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三新” 经济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三新”经济逐步成为坚持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围绕着“三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创新活动日益增强。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专利授权数据显示,广西“三新”经济企业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2203件增长至2018年的4030件,增长了82.9%。2019年略有回落,但整体仍呈上升趋势。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专利授权量有所下降,1-9月新增1791件(图3),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4位(表3)。分领域看,先进制造业领域专利授权量最多,2020年1-9月共有1007件(图4),且占专利总数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49.3%增长到2020年的56.2%。分地区看,玉林市、柳州市、南宁市的专利授权量位居前列,2020年1-9月分别有534、523、500件,占全区比重分别为29.8%、29.2%、27.9%(图5)。北海市专利新增速度最快,从2016年的44件增长至2019年的115,增速达261.4%。



  (三)“三新” 经济就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广西“三新”经济对就业拉动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逐步成为拉动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反映就业岗位需求的互联网招聘数据显示,广西“三新”经济企业互联网招聘量快速上涨,从2016年的9.2万个增长至2019年的40.6万个;2020年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量略有下降,1-9月招聘量共15.2万个(图6),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6位(表4)。从岗位占比看,“三新”经济相关企业互联网招聘量占全区各类企业招聘总量的比重从2016年的11.3%提升至2020年的13.6%(图6)。



  分城市看,南宁市“三新”经济企业招聘需求最多,2020年1-9月招聘岗位数为97432个,占全区“三新”经济企业招聘需求的68.15%(表5);百色市 “三新”经济企业招聘岗位数增速最快,从2016年的244个增长至2019年的2685个,增长10倍。分领域看,现代信息传输服务领域岗位需求最大,2020年1-9月岗位需求量占全区“三新”经济领域需求量的57.9%(图7);文化娱乐与数字新媒体服务领域岗位需求量增速最快,从2016年的175个增长至2019年的6498个,增长了36.1倍。从薪资水平来看,近年来我区“三新”经济相关企业互联网招聘平均薪资也呈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4880元上涨至2020年9月的6725元,增长37.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薪资水平涨幅约7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三新”经济的发展,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成为就业新选择,就业方式不断拓宽。互联网招聘数据显示,广西以网约配送、平台主播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职业招聘岗位[ 相关新兴职业主要包括: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  人工智能算法测试员)全媒体运营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代采团长、手机APP试用兼职、微信销售等。]已从2016年的0.9万个增至2019年的5.4万个,需求增长5倍(图8)。2020年1-9月,广西已发布的各类新职业岗位需求共2.5万个,其中网约配送员招聘需求最大,发布岗位1.4万个,占招聘总需求的57.6%(图9);人工智能训练师岗位需求增长最快,从2016年的65个增至今年的760个,占比从0.6%上升到5.3%。




  (四)“三新” 经济加速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三新”经济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加深对传统领域的渗透和带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三新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招聘数据显示,广西一二产业企业互联网招聘岗位要求中,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连锁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的岗位需求量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4421人提升至2019年的11830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度逐步加深。同时,企业登记注册数据显示,与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软件、互联网平台等相关的企业存续数量快速增加,从2016年的3472家快速提升至2020年9月的27491家(图10);招投标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与信息撮合、交易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性系统平台建设相关的招投标量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17件提升至2019年的44件,配套企业以及服务平台的发展将有助于就近服务,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二是传统产业智能化研发创新快速发展。通过对与智能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相关的专利授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广西相关领域专利授权量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20件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135件;2020年1-9月已达93件(图11),在全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4(表6)。同时,舆论近年来对广西无人经济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也持续升温,声量在今年9月达到峰值1.4万条,较去年同期提升12.4%(图12)。




  (五)“三新经济”促进线上服务快速发展

  一是加速传统教育转型升级,线上教育受青睐。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数据显示,广西在线教育企业数量自2016年起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9月已有2633家(图13),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4,较2016年底新增2031家,增长337.4%;分城市来看,南宁市线上教育企业存续量最多,共有1589家,占全区总量的60.3%。同时,通过抓取线上教育相关关键词的互联网检索热度数据发现,今年疫情期间广西相关搜索热度高涨,疫情之后虽有所回落,但热度仍高于去年平均水平(图14)。




  二是医疗领域智能化升级稳步推进。通过抓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广西各综合性医院与在线预约、咨询、问诊相关的舆情数据发现,相关舆情声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今年1-2月疫情爆发期间声量出现暴涨,显示出广西各大医院网络预约问诊相关应用服务范围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增强(图15)。招投标数据也显示,广西与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招标数稳步上涨,从2017年的21件增长至2019年的27件,2020年1-9月受疫情影响仅有12件,但整体看来,医疗领域智能化升级正稳步推进(图16)。




  二、广西“三新”经济发展仍面临四方面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仍不强。目前我区“三新”经济仍面临企业规模小、存活年限低、存活能力差问题。从企业资金规模看,广西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三新”经济企业比重从2016年的74.25%增至2020年1-9月的82.23%(图17),新增小规模企业占比仍持续上升;全区存续的“三新”经济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68家,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5位,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仍显不足。从企业存活年限看,全区“三新”经济企业平均存活年限虽逐年增长,平均存活从1.75年增长到2.79年,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值2.81年,平均存活年限在对标省市中排名第7(表7),“三新”经济企业整体存活能力仍有待提升。从数字化赋能效果看,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有冲高回落之忧。通过抓取与云服务、大数据、智能化改造等相关的招投标数据发现,全区相关招投标总量整体处于高位,但自2017年到达到峰值4752个后开始下降(图18),同类招标的数量在全部对标省市中排名从2016-2018年的第1名下降至2019、2020年的第4、第2名,全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目前广西“三新”经济发展呈现南宁“一家独大”的局面。从企业分布来看,全区41.46%的“三新经济”相关企业集中在南宁,其余地区占比均不足10%。南宁每年“三新经济”新增企业均占全区新增量的40%左右,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从企业互联网招聘来看,2016年以来南宁“三新经济”企业招聘岗位占全区招聘岗位的比重始终在60%以上,但排名第二的柳州市2020年占比仅为15.2%,其他大部分城市招聘量占比不足3%。“三新”经济企业和人才向南宁集中趋势日渐加强,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明显。

  三是高端复合型人才不足。“三新”经济发展带来新职业诞生,但相关行业也普遍面临优质人才不足、缺乏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标准等问题。从互联网招聘数据看,在广西“三新经济”企业互联网招聘岗位中,学历要求在本科及以上的招聘需求占全部招聘需求的比重从2016年的8.5%下降至2020年的7.8%(图19),在全部对标省市中仅排第9位(表8)。总体来看,相关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较低,专业化、高技术的人才队伍仍有待建立。此外由于“三新”经济创造较多新兴岗位,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规范、技能培养路径都尚未建立,相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高素质人才不足或将制约广西“三新”经济行稳致远。


  四是产业风险有所升高。“三新”经济在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全新的经营模式、交易途径、劳务关系也将冲击原有市场交易体系。近年来,网购欺诈、大数据杀熟、消费者隐私泄露等行业乱象频出,平台经济下买家、卖家、平台、仓库等多个主体的管辖混乱,虚拟身份追踪查证难等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包括广西在内的多数省市面临的监管难题,相关领域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或将影响“三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反映企业法律纠纷与经营风险情况的裁判文书数据显示,广西“三新经济”企业涉及的裁判文书总量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946件提升至2019年的2624件,2020年1-9月裁判文书量为863件;与“三新”经济企业相关的裁判文书数量占全区全部裁判文书数量的比重近五年也呈逐年增加态势,从2016年的1.2%到2020年的2.4%,表明“三新”经济领域相关矛盾和风险正在加大(图20)。


  三、政策建议

  (一)夯实“三新”经济产业基础。一方面,统筹布局,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支持建设5G基站、人工智能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鼓励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引导小微企业“入群”,大力发展创客群体,放宽创业准入,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和支持。

  (二)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协同发展。一方面,围绕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要发展战略,优化全区“三新”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南宁市的先行带头作用,推进“三新”经济以南宁为中心在全区多点开花,全面协同推进。另一方面,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推进“三新”经济与各地市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柳州市、玉林市等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支持螺蛳粉等“网红”食品工业与现代互联网零售结合,推进桂林市等积极结合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各地区形成深度融合、各具特色的“三新”经济发展格局。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引入政策,聚焦“三新”经济前沿领域,从资金、住房、医保社保、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加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保障,鼓励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跨界复合型管理人才,并给予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密切对接市场需要,进一步明确新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鼓励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更多劳动者适应新兴业态、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为“三新”经济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劳动力人才支撑。 

  (四)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规则。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根据“三新”经济行业特点和性质,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出合理空间。持续精简行政审批、清理隐性壁垒,营造更加宽松、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做到“放管结合”,采取管理强度相对较低的柔性监管、精准监管、风险监管、信用监管等,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着力增强“三新”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行业监管上的应用,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3050641351297707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