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服务 > 大数据发展研究

广西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稳中有进显韧性——2022年广西数字经济企业大数据分析报告

2023-01-19 00:00     来源:数字经济处课题组
【字体: 打印

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基于大数据开展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韧性强、活力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数字经济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数字经济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县域数字经济企业成长较快。但是存在数实融合、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人力资源等四大难题。最后提出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培育高成长型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和建设区域数字人才集聚高地等建议。

一、 数字经济企业为我区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增强动能

受疫情形势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区经济承受较大压力,但全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总体保持上升态势。

(一)全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韧性强、活力足。截止2022年年末,广西现有数字经济企业数量约1.51万家,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 %,企业数量稳住连年增长的基本态势。2022年,全区数字经济企业欠税情况明显改善,欠税额降幅超过56%,表明企业发展韧性较强同时,区内外数字经济企业资金活动交流频繁,数字经济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成效显著。2022区外数字经济企业在桂设立分支机构数已累计达685。从对外投资情况来看,广东是广西数字经济企业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截止2022广西累计在粤设立数字经济企业分支机构340余家,其次为上海和江苏。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有力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财新智库数据显示,2022111月,广西数字经济指数全国排名持续上升,从第23位跃升至第13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二)数字经济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近些年来,我区不断加大信息化方面投入,2022年全区信息化项目投资总额已达到3265亿元,一批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平台建设,有力拉动我区数字技术创新活动。2022前三季度全区数字经济企业专利数达到655。创新能力的增强提升我区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我区数字经济企业平均存续年限已4.46上升至6.85年,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基本持平。随着2022年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南宁分中心等11个市级分中心和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南宁分中心等9个市级分中心被相继认定,将有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活动向基层延伸

(三)人才队伍不断充实。随着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我区吸引数字化人才的环境有所改善,为我区充实数字化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2022年受外部环境影响,我区数字经济企业岗位数约为6648个。在薪酬待遇上,数字经济企业招聘岗位平均薪资达10258,较去年同比增长约26%。我区数字经济企业平均薪资西部省份4,数字化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

二、数字经济企业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区各市数字经济企业蓬勃发展。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构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评估指标,测算数字经济企业“成长指数”(见图1)。结果显示,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强劲,玉和梧州等城市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表现亮眼。

图1 各地市数字经济企业“成长指数”

(一)南宁市核心主引擎作用增强。南宁市作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在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方面表现最为亮眼,呈现出“孵化多、寿命长、长得壮”特点2022年,南宁市培育全区约35%的数字经济企业,远高于位列第二的柳州市(约5%)。从企业存活“寿命”来看,南宁市数字经济企业存活年限达7.5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及柳州市(6.3年)等广西其余城市。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南宁市注册资本超1千万的企业占比达到7.9%,高于数字经济主轴带的柳州(1.4%)和桂林(1.1%)等城市。

(二)重点城市引领作用增强。长期以来,我区相继出台政策,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南宁、柳州和桂林等重点城市发展成效显著。从数字经济企业城市分布(见图2)来看,分布占比最高的城市为南宁市(48.3%)、桂林市(10.2%)、钦州市(8.3%)、柳州市(8.0%)和北海市(5.6%)。此外,这些城市的数字经济专利数占全区比例接近六成。一条以南宁为核心,以柳州、桂林、北海为重要节点的中轴,已初步形成集聚优势,正在辐射带动全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除此以外,2022玉林市数字经济企业数已达840余家,专利数占全区三成左右,玉林市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上表现尤为亮眼

图2 各市数字经济企业占比

(三)县域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广西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相继出台,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在县乡兴起,县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县域数字经济企业保持增长势头,2022年县域数字经济企业数量达到1601家,其中有超过一半是从事互联网批发零售的电子商务企业。县域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增速表现尤为亮眼,在2022年和2020年中增速甚至超过城区增速。随着县域数字经济显著发展,根据企业2022年及之前历年公布年报数据分析显示,县域数字经济累计营收已超过165亿元,利税总额超6亿元。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县域数字经济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和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四大难题制约我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

(一)数实融合之难: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存在瓶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区数字经济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融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我区两化融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我区不少传统行业企业对使用数字技术提高效率和促进转型的作用了解不够,应用路径尚不清晰,部分龙头企业缺乏从战略层面用大数据促进业务形态、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变革创新的意识和方法。有的大型企业虽然成立信息化方面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但现有业务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各级子公司业务系统中,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孤岛效应显著。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我区现有数字经济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等,由于自身实力及专业水平问题,无法提供大型实体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指导,同时其自身在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趋势下,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技术创新之难:我区数字经济企业整体规模小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一是我区数字经济企业规模实力尚且较小。广西数字经济企业注册资本1千万以上规模的企业比例仅占约14%,低于部分东部省份及西部省份,同时低于全国水平(约38%)。规模小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弱,2022年受市场环境影响,全区数字经济企业税务非正常户比例达3.5%,较上年略有上升。生存不易,创新更难。二是自主创新产品较少,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部分数字经济企业为中小型规模,品牌和市场规模影响力不足。例如,柳州在关键领域工业软件产品和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领域匮乏,难以支撑柳州汽车、机械、钢铁等核心支柱产业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三是龙头企业聚拢人才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百度和字节跳动等企业集中了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我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依然难以聚拢一大批创新人才。

(三)协同发展之难:数字鸿沟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广西数字经济企业差距存在城乡差距和地市间差距。一方面,我区城乡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2022年城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是县域的8倍有余。不少县乡数字经济企业主要为电子商务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专项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我区数字经济企业主要集中于南宁柳州、桂林三市,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存在悬殊差距。数字经济企业作为数字服务的基础单元,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当地数字服务水平,因此亟待平衡差距。

图3 城乡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差距

(四)人力资源之难: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区数字经济岗位学历要求层次依然不高,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岗位仅占0.9%低于广东(1.76%)和四川(1.54%)等省份。尽管我区数字化人才招聘薪酬显著增长,但是我区薪酬水平依然低于四川、重庆等西部发达省份,与东部沿海先进省份的薪酬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定程度制约我区数字化专业人才吸引能力。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我区传统优势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均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然而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比处于较低水平,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四个技术方向的人才供需紧张。稀缺的人才目前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内陆的合肥、成都、武汉和西安广西区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较少。

四、建议

(一)促进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智改数转”。一是打造创业创新最优生态。加强数字科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建立健全自治区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数字化服务全覆盖,集聚一批创新服务机构开展资源与服务共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开展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打造一批自治区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二是培育数字化产业链“链主”企业。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等基础支撑,加大优秀服务商培育和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力度,每年重点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主轴带”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城市数字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基于产业链协作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和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支持“链主”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

二)加快培育高成长型企业,打造雁阵型数字企业梯队。一是组织实施“新生代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培育工程”试点,持续培育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数据技术产品与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相关国有资本组建专门运营数据产业的实体企业。加大力度认定一批数字经济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总部。鼓励区内外企业在桂设立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功能型总部、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二是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发挥数字广西集团、北投信创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探索建设产业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立面向企业的数据双向开放赋能平台。培育中小企业和社会开发者开放协作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带动数字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三)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差距。缩小城乡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差距,重点在于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一是推广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重大应用场景(模式)。探索开展数字农业农村示范(试点)市县遴选工作,推进数字农业农村重大场景应用到市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建立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与消费结构相匹配的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模式)。二是培育一批数字农业示范龙头企业。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改造提升。推动数字技术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应用。三是培育一批数字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农民合作社社务、财务、经营管理。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搭建农民合作社管理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等信息,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动态监测机制;四是培育一批数字农业农村新农民。建立新型数字农民学习平台,开展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联合专家资源,形成“平台+专家+服务”的业务模式。

(四)推动“引育留用”并举,建设区域数字人才集聚高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数字人才政策体系整体效能。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基础领域,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编制数字人才专项发展规划,绘制紧缺人才图谱。二是引进科研团队,建设数字人才集聚高地。参考浙江鲲鹏计划等,鼓励区内外顶尖团队在桂开展数字经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活动。探索在政府及相关单位进行“首席数据官”试点。三是启动“数字工匠”培养计划,为数字技能人才搭建发展新空间。建立全区“数字工匠”培育库,推动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四是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科研院所的带动作用,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

(执笔:张筌钧、龙珑)



附件一

数字经济企业界定标准及说明

课题组通过筛选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企业作为样本,通过模拟计算后发现广西数字经济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企业名称中含有“软件”、“智能”、“网络”、“信息”、“数据”、“智慧”、“数字”、“技术”、“电子商务”和“信创”等特定词语。

二、企业经营范围中包含“计算机制造”、“信息安全”、“通信系统”、“智能”、“机器人制造”、“电子元器件”、“半导体”、“传感器制造”、“软硬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互联网”、“物联网”、“数字”等特定字段。

课题组基于广西大数据分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中工商政务数据,按上述条件设置数据抓取约束条件,同时要求企业状态为正常开业企业,注册资本和社会信用代码等关键信息不为空,最终确定广西现有数字经济企业数量约为1.51万家。



附件二

广西数字经济企业“成长指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企业竞争力

企业发展

经济企业存续数量

数字经济企业存续数量增速

总体规模

注册资本超1千万数字经济企业比例

企业风险度

运营风险

数字经济企业平均存续年限

信用风险

税务非正常的数字经济企业数占比

数字经济企业欠税额

融资风险

互联网舆情融资话题满意度

人才支撑力

人才环境

人才政策整体满意度

人才投递数与岗位数比值

人才吸引力

数字经济岗位招聘数

本科以上学历要求的数字经济岗位数占比

数字经济岗位平均招聘薪酬

企业创新力

项目投资

信息化投资项目总数

信息化项目投资总额

创新产出

数字经济专利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