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服务 > 大数据发展研究

我区数字化发展积厚成势 更多潜能有待激活 ——2022年上半年数字广西建设情况报告

2022-08-02 16:35     来源:数字经济处课题组
【字体: 打印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从监测结果看,数字化发展总体呈现平稳有序、局部快进的良好势头,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方面取得诸多新成效,各领域发展多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一、数字化发展的驱动力持续增强

   (一)数字广西建设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治区信息中心通过建立数字广西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自治区各市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2022年上半年,数字广西建设总体得分72.26分,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五个一级指标得分分别为76.81分、71.70分、69.70分、71.49分、71.62分,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较为突出,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数据资源、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图1 2022年上半年数字广西建设一级指标监测结果

    在国内经济总量相近的部分省份中,我区数字化发展总体水平排名居中,领先于山西、辽宁、云南等省份,与江西、陕西水平相当,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图2  2022年上半年部分省份数字化发展监测结果

   (二)全区各市多点发力助推数字广西发展

    近年来,我区各市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数字广西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同频共振,各地数字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结果显示,2022年上半年,南宁、柳州、玉林、桂林四市推进数字广西建设成效比较显著,总体得分高于全区均值。南宁市作为数字广西建设的“领头羊”与“核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项指标得分均领先全区。柳州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表现突出,排名稳居全区第二。玉林市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项目建设进展较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取得明显进步,排名跃升全区第三。

图3   2022年上半年各设区市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监测结果及排名

   (三)数字新基建不断升级

    上半年,我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得分为76.81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22年1-5月,我区“信息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9.42亿元,入库项目557个,其中480个项目开工建设。各市信息网项目共447个,已开工406个,开工率90.83%,其中南宁、桂林和玉林开工率均超95%。从各市投资完成度看,完成投资额排名前三的设区市分别为钦州、北海、桂林,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排名前三的设区市分别为钦州(97.68%)、玉林(56.50%)、柳州(53.17%)。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电科云(桂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全区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收获新成效全区5G基站开通数由2019年的4439座发展到2022年6月底的50678座,数量规模增长11倍多。5G网络已实现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1279个乡镇主要区域和4446个行政村,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到30%。截至5月份,我区5G用户数较2021年末新增171.9万户,5G用户规模发展至1414.2万户。千兆用户发展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达到333万户,占全部宽带用户的比重达17.6%,排名保持全国第一。

   (四)数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22年上半年,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得分为69.70分,南宁、柳州、桂林持续发挥“一核一轴”增长极作用。2021年广西数字经济规模为8512亿元,占GDP比重为34.4%,同比增长16.7%;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1046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7466亿元。6月,我区数字经济指数在全国排第10名,从今年1月第21名一路攀升至第10名,数字经济发展“稳中有升”良好势头强劲。一是数字产业化加速高质量发展。1—5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1—6月,软件业务收入累计424.97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8.8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29.1%,居全国第4位。信息技术服务业延续良好增势,1—5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7.2%、76.8%。信息服务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领域,占高技术服务业比重超过七成,拉动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8.4个百分点。二是数字经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存续总量达到1.49万家,从2019年的1.1万家发展至2022年上半年的1.49万家,年均增长率约为11.03%,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我区第一批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144家,其中注册地位于南宁的企业占比最多,为30.5%。三是数字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截至目前,与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签订合作协议的数字经济企业达70家,签约企业计划总投资约44亿元,其中信创企业48家,占比78.33%,均为信创领域头部企业,涵盖智能制造、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广西农垦集团、广西轩妈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广西本土企业通过Lazada平台开拓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正创智慧新零售产业基地外资项目成功引进落地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西部陆海新通道“RCEP—北部湾港—河南”海铁联运双向班列实现首次开行。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钦州正式启用。广西首笔跨境跨国人民币电子缴税业务、首笔面向东盟国家跨境人民币电子缴税业务在钦州港片区落地。

    (五)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上半年,我区数字政府建设得分为71.49分。我区继续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上集中发力,数字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是我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量超4300万人,已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覆盖,打通全区95.07%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全区99.56%的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网上可办率达99%。全国首创的服务于政、商、民、客多方全领域的移动开放生态体系“智桂通”正式发布运行,截至上半年注册用户超6500万,上线18个系列、472个服务应用,为群众提供可在线办理服务事项16万项、高频应用超120个、旅游综合平台及应用16项、景区服务1288个,大力助推我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区积极推进非现场监管资源整合共享,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完成与国家非现场监管系统对接,成为全国第一批正式接入国家系统的省份,对接速度排全国前八,共接入非现场监管设备8874个,系统对接率达100%。根据国家效能评估系统公布数据,对比2021年底,一季度我区省级监管事项认领率为86.5%,排全国第3名,省级检查实施清单编制率达96.4%,排全国第5名,上升3名,“互联网+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市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百色市启用市场监管准入一体化平台,实现“查一个目录、去一个窗口、登一个系统、录一次数据”目标。玉林市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补发等18项高频服务事项均能实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无需从业人员来回跑腿,实现了道路运输高频事项“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

    (六)数字社会惠民红利持续释放

    上半年,全区数字社会建设得分为71.62分。各地加速推进线上审批、跨省通办、智慧医疗等惠民便民服务。来宾掌上医保服务正式上线运行,传统医保服务由“网上办”整合延伸至“掌上办”。玉林市“市民之窗”开启24小时全天候为民服务模式,实现“不见面”“随时办”“办事不求人”的数字政务服务一体化高效和便利。梧州市推行“云勘查+云评审”服务模式,兼顾疫情防控和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打造“无感审批+有感服务”新体验。钦州创新提供“跨域办+云勘验”服务,把“最多跑一次”变成“一次不用跑”,破解行政审批全流程跨域办难题,勘验时间压缩80%、办理成本压缩100%。贺州市启用首个乡镇(街道)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智慧税务自助办理体验区,开创“银税空间”,建成全域“一刻钟便民税费服务圈”。

    (七)数据要素资源凸显新价值

    上半年,全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水平得分为71.70分,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数据共享交换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数据总量达56.26亿条、累计调用接口31.28亿次、批量交换数据636.60亿条,较上年末分别增长7.06%、75.63%、181.68%。平台累计支撑市县申请数据1.6万批次、接口被调用11.29亿次,数据共享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全区各单位申请使用国家数据总量大幅增长,仅今年6月期间累计使用国家部委数据资源总计8602.23万次,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78.64%。全区电子证照共享汇聚结构化数据量累计超过1.04亿条,超前实现《数字广西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3年数据量达到1亿条”的目标。二是数据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截至6月底,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累计发布数据资源目录6339个,累计3161个数据资源被申请使用,累计调用数据接口119.92万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政务、信用服务、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数据开放数量不断增加,占开放数据总量比重超过60%。河池市开放数据量累计达1.18亿余条,占全区所有设区市总量的27%,数据开放量稳居全区14个设区市首位。各市各领域数据要素资源开发利用愈发活跃,数据资源价值逐渐释放激活。三是数据共享协调机制逐渐完善。为推动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促进政务数据开发利用,我区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权责清晰、高质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


    二、数字化发展更多潜能有待激活

    (一)数字新基建底座仍需夯实

    一是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区新建成5G基站4907座,建设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3.15万座)、安徽(9186座)等省份存在差距,4G/5G基站建设密度有待提高。1—5月份,我区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68亿元,低于山东(68.2亿元)、浙江(63.8亿元)等省份。二是数字基础设施普及速度需继续加快。截至5月底,我区5G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数比重为24.98%,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5.76%)。广西物联网用户数量发展至3415.8万户,与江苏(2.1亿户)、浙江(1.62亿户)等先进省份差距仍较明显。

    (二)数字化发展引擎亟待发力

    上半年,我区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得分为56.96,低于全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缓慢。最新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看,广西两化融合水平全国排名第26;除应用电子商务比例63.2%、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23.6%的全国排名在第19位以内,其余各项主要指标全国排名均在第20位之后,两化融合水平不高。我区不少工业企业对使用数字技术提高效率和促进转型的作用了解不充分,应用路径尚不清晰,加之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高、信息化建设效益达不到预期,更加抑制了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数据要素支撑尚需筑牢

    一是存在信息孤岛,有数不能用。目前大多数信息化建设以部门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纵强横弱导致每个部门掌握的海量数据彼此割裂、互不相通,难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数据治理过程中,缺乏对数据共享开放的正确认识,机械理解数据保护等相关规定,数据“不愿、不敢、不能”共享问题普遍存在。二是数据质量不高,有数不好用。在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容易出现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影响数据可用性。在数据一致性方面,不同部门常常出现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统计口径各异等问题,数据一致性难以保障,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四)数字化场景应用有待深化

    一是数字化应用程度不深。目前现有数字化应用建设大多停留于表面,数据应用尚不深入、应用领域相对较窄、数据与场景融合不够,存在“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现象,群众积极参与、良性互动的获得感不强,数字化应用的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二是数字化应用广度不足。我区数字化应用建设主要还是以碎片化场景为主,各个应用场景之间缺乏关联,没有形成“场景链”,无法实现治理和服务效能的合力。从应用分布的区域看,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内领先地区的数字化应用比较丰富,但对其余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应用分属的领域看,数字化应用建设相对集中在政务服务、公共管理等民生服务领域,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贸易交易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建设则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数字新基建布局,夯实发展硬实力

    一是积极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重大投资项目,打造集“云网端边安”于一体的数字新底座。在统筹好工业用能指标、土地指标等要素保障基础上,强化应用示范,注重商业模式拓展和应用场景建设。二是注重数字新基建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绿色化升级,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给予政策优惠,同时改进设备性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降低通信网络能耗。

   (二)打好经济数字化转型攻坚战,锻造发展动力源

    一是以“技术突破+标准引领为突破口,塑造产业升级关键动力。梳理一批产业数字化目录清单,探索建立产业数字化技术标准体系。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应用,围绕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改造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凝练一批较大量级和较强示范作用的应用场景,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建设,为数字经济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二是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为抓手,释放数字化转型强大势能。引导支持企业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技术,构建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协同水平,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三是以思维引领+政策支持为保障,破解数字化转型瓶颈。鼓励平台企业为传统企业提供数字技术服务,强化惠企政策激励引导,进一步加强融资服务创新支持,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打消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顾虑。

   (三)探索数据治理新模式,构筑发展新驱动

    一要健全公共数据管理制度。围绕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议题,探索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数据资产评估体系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建立场景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注重把握数字企业、数字平台等重要敏感数据的公共资源属性,强化其社会责任,防止数据垄断。二要营造公共数据应用生态。坚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探索建立以场景为载体和连接体,面向产业、就业、医养等具体应用场景的多向循环数据开放利用体系,促使公共数据有序有效流动,推动公共数据向经济社会赋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创新各类应用场景,完善成效评估、信息披露、激励惩处等配套措施,发挥标杆地区和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谋深社会数字化应用建设,注重发展软环境

    一是坚持需求和服务为导向。加快数字社会建设,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既要做好需求调查,兼顾需要和可能;又要做好现状调研,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数字技术保障改善民生的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二是充分发挥“以点带面”探头作用。提高对数字社会“细领域、小试点、微应用”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将现有碎片化成果做深做精做广,加强各部门间高效协同合作,加快应用成果向更广泛领域范围推广。三是切实帮助特殊群体共享数字红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特点,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差异化数字服务需求,推动数字社会应用建设走深走实。

(执笔人:龙珑、黎尧、叶圣衔)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