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 - http://gxxxzx.gxzf.gov.cn/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咨询服务 > 大数据发展研究

我区就业市场仍存在机会不均等问题 ——广西就业情况大数据分析报告

2022-07-01 13:10     来源:数字经济处课题组
【字体: 打印

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基于多源大数据分析认为,目前我区就业问题互联网舆论关注声量呈现双峰态势,并保持增长势头,求稳和留邕是广西求职者两大意向,同时新就职意向兴起,自由职业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存在多个薪酬区间内岗位数下降,低学历求职者面临岗位低薪和竞争大,南宁市坚持“稳增长,保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在未来,建议合理布局产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协同发力拓展服务维度,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就业舆情声量呈现双峰态势,并保持增长势头

    通过抓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的互联网舆情数据,结果显示互联网上关于广西就业的话题舆论声量在2021年7月达到顶峰(见图1),此时正值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推高舆论声量。第二个舆论声量高峰出现在2021年11月,此时正值秋季招聘时期,这一时期是众多企业开始大规模招录就业者,同时正值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2022年以后,舆论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并在3月至4月出现今年以来第一波小高峰,此时正值春节后的春季招聘期,舆论声量高峰也对应了就业市场上“金三银四”的说法。从综合情感分析的结果来看,舆论正面程度为91%。

1舆情声量示意图


二、求稳和留邕是广西求职者两大意向,自由职业等新就职意向兴起

体制内工作依然是就业首选。互联网上流传的“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说法,折射出当下求职者就业“求稳”的基本心态,这一现象在我区亦是如此。一是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为代表的体制内工作愈发受到求职者关注。2021年广西机关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人员的舆情声量就较上一年上升7.1%。仅2022年前5月的舆情声量就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45.5%,政府热线上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咨询数较上年全年还多出了46.5%,其中多数为咨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报考条件的问题,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这一事件充满期待和关注。二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为保留应届生身份,选择脱产备考编制。2022年前5月,脱产备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舆情声量较2021年全年总量上涨8.86%,舆论广泛关注。2022年前5月广西政府热线关于应届生身份报考公务员的诉求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5倍多。许多应届生担心工作后会丢失应届生身份,“入职工作交社保后是否还是应届生”“报考时候身份填报应届生,因考试推迟所以先去工作之后,还算不算应届生”等等问题高频出现。不少应届生为了免去“纠结”,索性待业脱产备考。

留邕意愿明显增强,数字企业吸纳就业。得益于强首府政策、南宁市政府对口帮扶就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南宁市涌现出一大批岗位。2021年南宁市岗位数占全区就业岗位数的59.38%。来邕求职者占全区求职者比重从2020年的49.3%,增长至2021年的51.3%。一方面,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南宁市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热线上南宁市人才公寓、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补贴等方面问题诉求保持增长,其中就有部分网民在微博留言表示:“南宁市高坡岭人才公寓住房申请难度大,按学历排入选顺序的情况下,研究生也未必能申请上单间。”凸显人才周转住房供应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涌现出一批本土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吸纳大量人才,促成人才返邕。截止2021年12月31日,我区数字经济相关存续企业总量达1.45万家,同比增长11.68%。数字经济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就业岗位的兴起,吸纳就业。总体而言,南宁市就业情况互联网舆情满意度从2020年的65%上涨到2021年的81%。

自由职业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社保问题成为焦点。一是舆论对创业和自由职业政策关注程度逐年提高。灵活就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就业新形式,在我区大学生和返乡青年。从舆情文本量来看,“创业”的关注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022年以来,舆论对于创业的关注度已经超过前两年。创业的群体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还有不少务工青年。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平就表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自己家乡变化这么大,很想回来为家乡做事。”该村青年杨兴忠打造了一个百香果示范基地,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二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自由职业的经营手续和社保问题。尽管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涉及到外卖员和个体商户缴纳社保的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足,人民群众对这些政策的认知比较有限。《经济观察报》在今年就报道过社保挂靠代缴叫停后,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和异地员工缴纳社保之路障碍重重。政府热线上,许多群众留言询问个体户或者自由职业如何实地缴纳社保。灵活就业或者自由职业者的社保政策有待细化,政策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三、不同行业、学历和城市间的就业机会存在较大差距

   (多个薪酬区间内岗位数下降,低学历求职者面临岗位底薪和竞争大的问题。一是不同薪酬区间的岗位均呈下降趋势职位占比下降,求职者主动降低薪酬期望。今年第一季度,招聘薪酬在3000-3999元/月、4000-4999元/月和5000-5999元/月这三个区间的岗位,占比分别达到20.31%、21.85%和13.88%。与上季度相比,这三个区间职位占比均呈现下滑态势,占比环比分别下滑0.98、5.91和3.51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全区31.34%的求职者求职期望均在3000-3999元/月区间。许多网民纷纷在微博上表示愿意降低薪酬期望来找到工作。二是学历层次越低,起薪越低,岗位竞争也越大。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见图2),我区呈现出学历层次与薪资高低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才在2021年招聘平均薪资涨幅远高于其他学历层次求职者。拥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才竞争系数保持在个位数,就业压力也相对较低。同时也要看到,仅有少数求职者符合岗位条件,企业的选择面小,可能无法招到与岗位高度适配的人才。与之相较,中专学历和高中学历的求职者,不仅要承担着多出高学历者数倍的就业压力,其就业薪资也相对较低。短期内,我区将面临扩大基层就业岗位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双重压力。

图2不同学历层次的招聘薪资和竞争系数


    (不同行业间劳动力供给存在不平衡。一是不同行业劳动力供给状况具有显著差异,住宿和餐饮业竞争系数最大,达到23.11(见图3),这意味着该行业平均每个岗位背后都有23人竞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名随后,竞争系数也达到18.24。相较于部分行业动辄数十人竞争,一直被网络上认为“内卷行业”的金融业竞争系数仅0.94,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竞争系数也仅有1.0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竞争系数为1.88。这些行业在数量上基本实现岗位供需平衡。二是薪酬水平与岗位竞争人数呈负相关。行业薪酬与岗位竞争难度呈现不对称的趋势。行业薪酬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发挥着调节人力资源分配的作用,但是并非唯一作用。我区各行业薪酬与竞争系数呈现出负相关的趋势。收入最高的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反而是竞争最小的行业。这主要原因在于上述三大行业对应聘者存在学历和技术水平的门槛。学历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求职者涌入门槛要求和收入都较低的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求职,故而形成不同行业间竞争压力悬殊的区别。良好而顺畅的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是优化人力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

图3不同行业竞争系数及薪酬分布对比图


    (三)南宁市坚持“稳增长,保就业”压力较大。目前,我区就业竞争压力依然较大,2021年,全区就业竞争系数为16.03,远高于江苏省(8.63)、重庆市(8.92)、北京市(9.62)和广东省(12.18)等发达地区。分城市看,贺州市就业竞争系数达23.99位列第一(见图4),玉林市(23.96)紧随其后,河池市(21.83)排名第三。没有足够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将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同时结合人类活动大数据可以看出,广西人口呈现出向“南柳桂”集聚的趋势,加之南宁市(97978元)、柳州市(91032元)分列全区收入水平最高的两大城市,在薪酬水平和发展机遇等多重因素引导下,我区就业压力将进一步首府南宁市等中心城市传递。2021年,南宁市就业竞争系数达到16.7,较2020年增长7.82%。随着人口集聚,南宁面临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等多重压力。

图4广西各地市就业竞争系数

四、政策建议

(一)合理布局产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一是重视中小城镇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特别是重视我区部分就业岗位紧缺的地级市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措施发展具有当地区位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优势产业,吸纳劳动力;二是针对重点产业出台扶持政策。针对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激励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

(二)协同发力拓展服务维度,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一是提升就业服务。组织好基层服务项目,人社部门应提升就业服务有效性,加强毕业就业工作衔接,相关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就业服务提前进校园,将校内就业服务适当向后延伸,办好秋招和春招期间网络招聘等活动。二是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为抓手,带动更多青年就业,鼓励青年自主创业,重点支持大学生创业、青年返乡创业、科技型创业。实施支持青年就业创业专项计划,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强化长期失业青年帮扶。三是共青团和高校等组织应配合相关的部门加强政策倡导,对新业态、新职业群体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积极配合宣传。

(三)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提高人力资源与就业市场岗位适配性为目标,提升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技能。一是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制度体系,设计帮助中低学历青年渡过职业适应期的就业支持和生活保障政策,如针对录用首次就业青年的定期定额社会保险费补贴等。针对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过剩产能领域职工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补助,提高重点人群适应不同行业的就业能力。二是要强化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积极调整区内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开展更广泛的职业技能教育和竞赛,适应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加强数字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提高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培育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执笔:张筌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