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1月,我区数字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总体呈现部分核心产业增长快、重点领域融合加深、集聚格局加强、数字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大趋势;同时面临政策落地难,资金导引弱,人才技术支撑不足,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四大制约因素,值得关注。
一、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一)部分核心产业实现较高增速发展
数字技术应用业成为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前三季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7%、48.0%,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4.9%、25.9%。数字经济新产品快速增长,数字产品制造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集成电路增长2.3倍,太阳能电池增长1.0倍,锂离子电池增长91.8%,液晶显示屏增长71.9%。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入监测企业个数为177个,软件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本期累计分别为485.8亿元、5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2%、45.3%。2021年1—10月,我区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速49.2%,高于中部地区(21.4%)的27.8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2、西部地区排名第2。
(二)重点领域融合不断加深
目前我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逐步加快。一是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加速成长。截至2021年11月,全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存续数量为3700家,是2018年(1277家)的2.9倍。2021年1—11月我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为1207家,约为2020年新增数量(937家)的1.3倍。从2018年起,广西新增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数量连续在全国排名均位于前15名,在西部省市排名均位于前4名,2021年11月,广西新增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3,西部省市第3。前三季度,我区第一、第二产业数字化岗位招聘占比为13.1%,比2018年上升4.5个百分点。二是我区电商经济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0%,两年平均增长30.2%。我区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基地,面向东盟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今年1—9月,广西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8886.3万票,其中出口东盟国家跨境电商8442万票,同比增长2.8倍。1—7月,广西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完成40.57亿元,同比增长446.31%。
(三)“一核一轴”集聚格局进一步加强
一是南宁持续发挥“一核”增长极作用。截至10月,南宁在全区数字经济指数总体排名第1。南宁市数字经济企业存量7820家,在全区占比居首位,达54.8%;南宁市新增数字经济企业1034家,占广西新增总量的51.3%。全市17家企业获评第三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企业、平台)称号,占全区总量的54.8%。面向东盟的区域性跨境电商高地在南宁加速成型。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和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建设不断推进,累计引进跨境电商相关企业108家,产业集聚初步形成。1—8月南宁综保区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量4877.39万单,同比增长164.09%,交易额22.56亿元,同比增长148.35%。 二是中轴辐射带节点城市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截至10月,桂林、柳州、北海等重要节点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区第一梯队。10月,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个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46.2亿元,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制造业、新经济产业等领域,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160亿元,年税收约5.5亿元。桂林市在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签约项目40个,投资总额338.78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柳州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智能交通实现单轨车辆下线,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实现投产,智能电网、大数据等产业园开工建设,智能家电产值突破50亿元。
(四)数字开放合作持续深化
一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前三季度,10亿元以上重大数字经济投资项目共7个,来自大湾区的投资项目为3个,包括瑞声科技声学、深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惠科精密铸造。梧州市吸引986家大湾区企业落户梧州,全市投资项目、到位资金近60%来自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增长3.48倍。对接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前三季度,7个10亿元以上重大数字经济投资项目中有4个来自长江经济带省份,包括天际新能源汽车、吉利南宁数字科技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升级、国轩动力电池。二是我区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广西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保税仓与跨境商品展示线上线下体验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陆续引进百世物流、海外仓、速博科技等电商企业超100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前三季度,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崇左片区共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66.8亿元,同比增长421.4%。
(五)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
2021年我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布局期。截至8月底,全区“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519.01亿元。全区已建成5G基站3.2万余个,5G用户815万户,已完成5G网络独立组网(SA)目标架构部署,实现了对各市、县城区以及部分乡镇街区和重点农村的连续覆盖。截至10月底,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与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共建的700MHz 5G基站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首批1000个700MHz 5G基站建成开通。全区光缆线路长达234万公里,实现100%行政村、85.7%自然村通达光纤网络,高水平全光网络初步建成。省际出口带宽达3644万兆,固定互联网带宽接入用户达2103万户,超2.6万个小区完成千兆光纤建设改造,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区域千兆光网全覆盖。窄带物联网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终端用户数达2431万户。中国—东盟工业网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柳州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超1.8亿,累计标识解析量超6亿,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初步建成。在建数据中心14个,广西首台“5G移动边缘计算(MEC)”已部署。12条面向东盟的陆缆完成联通,围绕东盟国家建设的3条国际通信海缆建成开通,承接东南亚国家电路(专线)超过300多条,面向东盟的出口传输带宽超过400G,广西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不断跃升。
二、我区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四个制约因素
(一)政策落地难
相对于数字经济政策的密集推出,政策的落地、细化、实施力度不足。2018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在25条措施中有16条有关部门未出台实施细则,造成企业申报时无从下手。针对2020年出台的《加快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地方政府和企业反映部分政策存在兑现难的问题。例如,第6条“支持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中明确“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数字经济示范区的,自治区财政将给予倾斜支持。”但目前已认定的第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尚未享受到倾斜支持。
(二)资金导引弱
数字经济缺乏专项发展资金,难以通过奖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目前,自治区设有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理论上都可以用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但由于缺乏统筹,难以形成合力。2020年,河北、山西、湖北、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出台了面向整个数字经济产业的专项补贴政策。其中,山东省补贴力度最大,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支持。市级层面,温州、福州、济南、抚州四个城市出台了比较全面且面向整个数字经济产业的专项补贴政策。济南最高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助,温州市对点项目引进采取“一事一议”政策,且对企业上规模、研发平台建设等补贴额度超过1000万元。一线城市均出台了细分领域专项补贴政策,北京、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最高扶持力度分别达到2亿元和1亿元。我区与先进地区存在不小差距。
(三)人才技术支撑不足
一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已成为限制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1—11月,我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数字化招聘本科及以上的招聘数量为1.8万个,全国排名第19,西部地区排名第3,招聘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万个),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对较少。2021年1—11月,我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0.6%。其中,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0.5%,低于广东(17.9%)、江苏(16.4%)、浙江(11.5%),整体来看,高学历人才较为缺乏,创新动力不足,或将制约行业纵深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前三季度,广西数字经济相关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377个,全国占比为0.4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万个),在全国排名第21,专利申请数量与广东(8.4万个)、江苏(4.6万个)尚有较大距离。2018—2021年9月,我区数字经济相关民营企业累计专利数量与排名首位的广东省的差距从51倍扩大到61倍,科技创新差距较大。
(四)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其中,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整体看,我区两化融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表1)。从全国范围看,广西两化融合水平为46.9,全国排名第27,在各项主要指标中,除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59.3%,全国排名第16外,其余指标均排在20位后。
表1 2021年第2季度广西两化融合水平
数据来源: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
一是完善数字经济投入机制。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根据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资金支持和引导,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统筹用好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季度投入和项目建设,支撑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发展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数字经济发展统筹部门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领域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培育。三是加强落地实施管理。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各牵头部门尽快梳理形成数字经济政策项目清单。加强督查督办,制定督查任务台账和项目台账,定期跟踪问效。定期听取企业和群众对政策落实的意见建议,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
(二)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场景化应用发展
以场景驱动数字技术与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聚焦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应用,围绕工业领域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民生领域教育婴育、医疗康养、就业社保、居住出行等领域,组织凝练一批较大量级和较强示范动作用的应用场景,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建设,为数字经济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构建开放、公平的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机制,形成“政府搭台、政企出题、企业答题”的模式,有序发布需求、广泛征集解决方案、依规择优培育。
(三)构筑多层次高素质的数字人才基础
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清单,加大对高端创新人才的跟踪引进,集聚一批能主持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重点行业建立首席专家特聘制度,引领带动关键技术融合和创新。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围绕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引入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以才带才,以才育才。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技术工人,围绕智能制造、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四)加强数据要素价值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壮大数据要素应用体系,深化数据驱动的全流程应用,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促进跨行业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特别要加大对两化融合中弱项指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支持重点行业企业探索各具特色的数据应用模式,拓展新实体经济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大数据+传统产业”向纵深融合。建立一批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延伸融合升级。发挥柳州万亿级工业强市建设现代制造城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我区数字工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鼓励传统企业从产品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加快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发展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推动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
执笔:黎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