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内容)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并全面铺开。
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到1987年,全国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摆脱了停滞的困境。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新宪法作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规定。到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至此不复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任制的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5年,党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副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这就基本上改变了实行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
农村改革还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浙江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与乡政府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将这家乡镇企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乡镇企业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农村的经济改革是党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农民的创新创造,因势利导不断加以推进的成功实践。拥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
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其中的一项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责权和奖惩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感。到1987年,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的企业还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尝试。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一颇有象征意义的举动表明,股票和股份制并不为资本主义所专有,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国内劳动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家的允许和引导下,取得迅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开创了发展国民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和扩大就业的新局面。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批示。11月,我国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党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激发了地方和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党的十二大以后,对外开放也迈出新步伐。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并题词,充分肯定特区建设的成就。他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的南方之行和对经济特区的肯定,使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机遇。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在全国范围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 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